隨著互聯網和新媒介的迅速發展,當代文化研究的聚焦點從大眾文化轉向了媒介文化,繼而又由以電視、電影為代表的媒介文化轉向了以互聯網新媒介為代表的新媒介文化,目前學術界對新媒介文化理論、現象和實踐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為了使人們對新媒介文化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一個整體性了解,主編匯集新媒介文化研究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選編了這本《新媒介文化研究讀本》。入選成果既有重要的理論思考、深刻的思想對話,也包括一些新穎的文化實踐成果、新研究視角方法下產生的成果,從多個層面推進了國內外新
本書是一本面向體育、心理行業人士、學校教職人員的書籍。書籍介紹心理教練技術的內涵與歷史,總結GROW、認知行為、NLP教練技術內容與方法,并結合學校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總結分析,引入心理教練技術進行應用與實踐,旨在幫助學校的教職人員及廣大學生及家長,應用心理教練技術,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書注重實踐經驗的分析與教學,在提出心理教練技術多種技術與方法之上,重點描寫教練怎么運用教練技術去訓練學生,使學生改變想法,達成自己的目標,改善自身的情況。且本教材實踐部分撰寫教練技術實施的流程較為具體
本書作為岳陽縣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之一,精選了該縣不同學科已經發表的教學論文十多篇,科技創新教育不同領域(科技實踐活動、科創方案、創新作品、科幻繪畫作品等)的成果案例十多個,綜合(科技)實踐活動開展的經驗文章多篇及部分課堂教學實錄、課題研究報告、班主任工作經驗、德育活動案例等,匯集了岳陽縣張谷英鎮中心學校、岳陽縣明德小學、岳陽縣榮灣湖小學、岳陽縣城南小學等多所學校多年來開展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的寶貴經驗和做法,是學校、一線教師和學生科技創新教育成果的反映和體現,是幾十名教育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本書聚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對其進行梳理和總結,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課堂革命大思政課信息化改革等熱點問題,深入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革命的理與路、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改革的前沿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要在深刻變化的基礎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的升華。
博耶于1990年提出的教學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思想為解決科研與教學關系失衡問題提供了新視角。教學學術將教學視為一種學術,不僅豐富了學術的內涵,促使教學提高到與其他學術同等的地位,同時也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采取措施,致力于發展教學學術,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但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國在教學學術方面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教學學術的發展路徑還需
本書的撰寫基礎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新文科建設宣言》、教育部《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的精神、高教司司長吳巖的《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報告的精神。本書結合我國當前教育方針政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本為本”本科教育發展理念、“雙一流”建設理論等,探討新文科建設的方向和模式。本書擬通過探討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優化實現新文科轉型。主要探討新文科專業優化與升級的諸多問題,探究一流本科專業如何通過提升課程質量實現新文科轉型、凝練優勢特色;如何促進一流本科專業提高教育服務能力和貢
本書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方法、文史互證法、語圖互文法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1842—1876年間《倫敦新聞畫報》(以下簡稱《畫報》)中的晚清中國人形象進行了綜合、全面、立體的研究。《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將新聞與圖像成功結合的周刊。自創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國人形象包括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葉名琛、廣州行商等官員,以及中國軍人和百姓。它以圖文的互釋、互補與背離,增強了人物形象的直觀性和可感性;以新聞觀察者和當事人等多重敘述主體的透視,結合嵌套性敘述,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與人物形象的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本書首先闡述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內涵、特征;其次,總結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發展歷程;再次,提煉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提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領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務管理者、心理咨詢者、教學創新者、專業研究者為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角色;最后,以實踐為指向,從學校、學工部、院系和高校輔導員自身四個角度闡述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培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