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圖書情報機構在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擺在每個圖書情報機構和圖書情報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重點學科“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保障”重要成果,以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為基本著力點,系統總結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圖書館,在加強自身能力體系建設以服務“三大體系”建設、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等方面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隨著“雙區”建設的全面鋪開和縱深推進,深圳將迎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以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的重要歷史機遇期。本書從理論篇和實踐篇重點研究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發展關系,以深圳文化產業創新實踐為范本,通過對深圳在新經濟、新技術背景下的文化創新發展思路和新業態新模式展開研究與總結,期望對數字經濟背景下全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構建貢獻一點深圳經驗。
本書以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運用大規模問卷調查的一手數據,聚焦于高校教師的收入與住房分層、職業流動、主觀地位認同、社會網絡、科研壓力與產出、工作滿意度、生活方式與健康、工作與家庭、生活滿意度與生活信心、社會公平感、安全感、社會信任等方面,重點分析高校教師的社會流動與綜合獲得感的關系,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師獲得感的若干政策建議。本書為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計劃人文社科重大項目“高校教師的獲得感與社會流動”的最終成果。希望能夠在促進高校教師合理的社會流動過程中有效提升其獲得感,并在促進高校的
本書以西方留學生在京的跨文化經歷為棱鏡,揭示來華留學生在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獨特文化含義,透視中國在國際教育版圖上占據的重要地位。這些留學生為何選擇來京留學?對他們的跨文化適應研究如何展開?他們在京期間的社交圈如何形成?他們如何開展跨文化互動?他們的自我認同有何變化?透過這些嵌入在地理想象、社會網絡、身份認同、能動性和跨文化性框架中的個人體驗,本書將歷時兩年完成的25個采訪化作一個個獨特的故事,在國際教育流動格局飛速變化的大背景下呈現這些遷移個體在中國的別樣人生。
《新聞道德論》發掘了新聞道德的內涵與意義,深究了新聞道德的理由與根據,考察了新聞道德觀念的構成與作用,討論了建構新聞道德規范的原則與程序,分析了新聞美德的構成與塑造,探索了新聞道德評價的標準與方式。 本專著初版于2010年,曾獲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此次新修,訂正了書中的訛誤,并根據時代發展,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同時重新按新規范調整注釋、參考文獻格式。 本專著整合新聞道德本質論、根據論、觀念論、規范論、德性論、評價論的不同學術視野,對新聞道德現象
新聞本體觀念是新聞的根本觀念,對于確立正確的新聞觀念和新聞觀具有根本的尺度性的作用。《新聞本體論》從存在論、認識論、價值論相統一的觀念和方法出發,對新聞本體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諸多基本問題上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看法和觀點,對于構建科學合理的新聞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價值。此次為新修版,訂正訛誤,根據時代發展調整文中一些說法。
《新聞事實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對新聞傳播的細胞——新聞事實進行了理論抽象與歸納,對它所派生出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屬性上的劃分和層次上的厘定,從而形成一套較為合理且具有獨到之處的致思方法!缎侣勈聦嵳摗穼π侣勈聦嵥龅撵o態分析與動態考察、依據新聞事實的存在方式、表現形式、信息個性以及價值特征提出的“四態說”,都具有創新性的學術價值。此次為新修版,訂正訛誤,根據時代發展調整文中一些說法,重新按新規范調整注釋、參考文獻格式,收錄本書出版后的重要書評。
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對大學生勞動教育做了全面和系統的介紹。本書分為五個模塊,包括勞動觀念與勞動教育,勞動素養,勞動實踐,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勞動保護和權益。通過《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的學習,讀者不僅可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還可以形成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大學生勞動教育教程》既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勞動
人工智能(AI)技術帶來了新的一輪科技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問題!倍逃娨曌鳛榇龠M科技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帶來的機會實現教育電視的創新發展,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課題。 本文的研究從教育傳播學的“7W”元素入手,討論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電視發生了哪些改變,其現狀如何?如何創新發展?本文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智慧教育”、“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