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對其進行梳理和總結,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課堂革命大思政課信息化改革等熱點問題,深入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革命的理與路、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改革的前沿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要在深刻變化的基礎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的升華。
本書是一本關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長的圖書,分為心理知識、自我調適和親子溝通三章進行講解,主要介紹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自我情緒調控方法、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方法、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品格的方法和促進家庭成員間積極溝通的方法等。每節分現象探索理論解讀和策略應對幾個板塊,通過案例、理論和方法的介紹,有針對性地幫助家長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家庭、自己和孩子幸福成長。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領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為基礎。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發揮,則需要明確具體的實踐語境和對象。為此,探討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社會心態,根本在于從理論上分析新媒體語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在大學生群體中入腦入心以及認同踐行。本書依托學界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已有成果,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與社會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的角度,運用調查研究方法了解大學生使用新媒體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社會心態的
本書結合作者十多年來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的教學實踐,從課堂情景、課程理論、課程方法和課程效果等角度,論證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法。這種方法將師生作為學習共同體,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研討,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思維,由學生課前閱讀、課堂討論、課后研究三個環節組成。其中,課堂討論環節,以學生發言和辯論為主,教師只是討論的主持人和促進者。教師在課堂討論中的角色,逐漸淡化,從主持人到參與者,甚至最終離開課堂。在教師的幫助下,同學們逐漸能夠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最終擺脫對教師的依
MOOCs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針對MOOCs缺乏系統性研究的現狀,本書基于活動理論視角,構建系統全面的研究框架。第一,探究MOOCs學習者的采納和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第二,研究MOOCs教師群體多樣性對課程評論與評分的影響,由此探究教師獲取效能的影響因素。第三,基于指數隨機圖模型探究MOOCs學習論壇中知識擴散的影響機理,由此研究基于學習者動態偏好和多維能力的MOOCs個性化混合推薦。第四,構建MOOCs系統成功模型,由此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研究MOOCs熱門課程的形成機制。
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教育信息化在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在優勢,只有通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社會全體成員盡可能地享受到優質教育,才能成功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本書首先介紹了教育信息化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系,以及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理論基礎;其次介紹了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措施、成效、問題及應對策略,以及信息化如何促進義務教育資源與義務教育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后介紹了教育信息化與鄉村學生全面發
本書指出了構建中國特色情報學三大體系的必要性,全面梳理了中國情報學學術史,分別從中國特色情報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最后指出中國情報學學科未來建設道路。本書緊密聯系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對推進中國特色情報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為構建中國特色情報學科學體系提供有力理論指導和堅定學術支撐、對中國情報學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系國內全面論證中國特色情報學三大體系建設的首部專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創新價值與研究方向引領作
本書引人入勝地闡述了反思性養育如何幫助作為父母的你理解你的孩子,管理他們的行為,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兩位作者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運用這一方法來幫助你的孩子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充分發揮潛能。
這不是給父母提供一本操作手冊用于管理孩子的行為,而是為父母提供了一個指南,指導他們培養自我覺察以及覺察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動機。這本書向我們展示出:孩子需要我們成為敏感的、響應性的、權威的父母,而要成為這樣的父母最重要的能力則是反思性能力。
《讀書的人》是90后青年書評人魏小河的作品集,也是一次隨書而行的旅途。 本書分為“星辰時刻”“多元世界的可能”“漢語的一種風度”“生活在他處”四輯,共收錄34篇文章。 從裂著口的嚴冬大地出發,走到蕭紅的隕落,張愛玲在前半生的逼仄中引來時代的序曲,整個星辰時刻無一不是普通人的一生;翻開一本科幻小說,或是道德小說,觸摸自由意志和愛的搏殺、離開和留下的拉扯,感受多元世界的可能和漢語的一種風度;讀書的人,最需要的是投入世界的熱情和改變世界的勇氣,到了旅程的末梢,我們進入游蕩者的世界——既有關于
作為優秀的中華教育傳統,通識教育不僅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在民國時期有可貴的探索,改革開放后更是成為許多大學自發的改革實踐。本書立足文化自信,從地緣文明的視角追溯了中西通識教育的起源,并梳理了中國大學對通識教育的探索歷程。結合改革中的重點、難點、痛點、 焦點,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課程思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科文化等角度,深入剖析通識教育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之道,總結成功經驗,并對新時代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作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