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2012年湖北文理學院課題。 習鑿齒“博學洽聞”“史才不常”,著有《襄陽耆舊記》五卷、《漢晉春秋》四十七卷、《習鑿齒集》五卷,三書唐以后俱已散失。自清末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前二者予以輯校和注釋,本書在吸收前人成果首次對《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習鑿齒集》合輯為《習鑿齒文史合集》輯校,全文20萬字。所用《襄陽耆舊記》版本為上海圖書館藏宋襄陽太守吳琚刻于右漕司郡齋、明嘉靖間重刻的善本《襄陽耆舊記》,即所謂已佚的“郡齋本”。
8—13世紀是海上絲綢之路大發展的時期。8世紀后期開始,受國內商業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在成熟的海事管理體制的支持下,阿拉伯商人開始了前往中國東南地區的遠航。這條航線與賈耽《皇華四達記》所載的“廣州通海夷道”基本吻合,并得到考古、文獻等多重證據的支持,從中可以見到阿拉伯商人移民社區的存在。“黑石號”商船的貨物在中國的運輸、集聚,是阿拉伯商人經營海洋貿易的重要案例。抵達中國后,阿拉伯商人長期以廣州為聚居地,并擴散至泉州、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11世紀末,阿拉伯商人參與了廣州的城市建設,他們所在
本書在借鑒國內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下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系統回顧十年來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建設歷程與發展成效,并結合福建省在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協調發展中的實踐探索情況,提出有助于加快福建省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書所收論文涵蓋面極廣,既包括對《詩經》《楚辭》等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也包括近現代作家如魯迅、賈平凹等作品的研究,還包括對荀子、葛洪等思想的研究,史學書寫的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及教育的研究。有立場宏大的文章,如研究“述而不作”的崇古思維和《中庸》政治理想,貫穿整部儒學史,有些文章的切入點則比較細致,如談論《詩經》的音樂性、毛詩序的史學特征等。整體而言,本輯論文涉及思想史、古代史、現代文學史以及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等方面的研究。
本書作者一方面引導我們修正我們對中央帝國的見解與“恐懼”,另一方面將中國思想的密碼講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本書靈巧細致地向我們闡明了中華文明的根基,讓我們深入了解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消除了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誤解。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考古學的研究成果,涉及北方草原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漢代、大夏、遼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遺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對此進行歷史視域的分析。第二部分為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包括漢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飲食文化和人口特點、草原絲綢之路問題、飲食人類學視野中的草原飲食文化、草原文化的多樣性等,涉及歷史人類學、生態人類學、飲食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為藝術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藝術、墓葬壁畫的圖像、民間美術的分類、民間美術遺產的文化生
本論叢闡述了中古中國與古希臘羅馬、古波斯、古印度物質文化交流情況,著眼于中國境內所見附著諸西方文化因素的各種遺存,就12個子課題進行了具體闡釋,一方面厘清各種遺存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探索其西方來源問題。《BR》西來的文化因素不僅常見于日常生活,還被用于喪葬事務,更廣泛地出現在佛教文化之中,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涉及飲食器、服飾、家具、葬具、地面建筑、石窟、單體造像等類別。基于學界披露和筆者實地調查資料,采用考古類型學與美術史圖像學結合方法分析。
本書從哲學詮釋學和中西史學比較的角度,對中西古典時代著名的傳記史學家司馬遷與普魯塔克進行比較認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進行了論證。此外,本書又從古今相通、中西互鑒的旨趣揭示了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在歷史觀、人文觀和軼事觀三個維度的異同,以及對兩者在中西傳記史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社會歷史原因進行分析。本書認為對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傳記史學觀念的比較研究,不但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之,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在古典時代的中與西、哲學與歷史、敘事史與傳記史學的相互關聯中,探求中西傳記史學的特點,并在司馬遷和普
本書以“史記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研究”為研討重點,收錄論文60余篇,分為五個部分:一、《史記》文本與注釋研究;二、《史記》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研究;三、《史記》思想文化研究;四、《史記》文學藝術研究;五、史事研討及其他。
本書作者沿著秦人的遷徙軌跡,尋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線索,發現民間風俗和文化中殘留的秦人蹤跡,在對地理的尋訪、考察、辨析中,發現秦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一六國的偶然與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