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法在社會中孤立存在,每個人的行為都與他人息息相關。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人脈已經成為個人發展和成功不可或缺的社會資源,而要挖掘人脈資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十分講究分寸,也就是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既不要太被動也不要太過分。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懂得社會交往的人情世故,才能在風雨莫測的人生前路中左右逢源,做一個復雜世界的明白人。
統計學思維是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強調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解釋,并基于概率和變異性的認識來推斷和做出決策,也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科學素養和數據技能的重要一環。 統計學思維的核心特征包括: ◎數據導向——通過數據來獲取信息和洞察; ◎概率和不確定性——識別并量化風險,理解可能性的范圍,并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權衡選項; ◎變異性和樣本——觀察和測量結果之間的變異性,并通過樣本來推斷總體特征; ◎統計推斷和推理——從有限的數據中得出一
數字連接給了每個人連接世界的機會,也讓人們的社交從此不同。運用數字媒介,理論上,一個人可以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聯系。即使如此,人們的社交關系依然只有四類: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工作關系、生活關系。當然,每一類關系都有著異常復雜的維度。刪繁就簡,《重構關系:數字社交的本質》在每一類關系中選擇了四類典型場景,用案例呈現場景,在場景中捋出案例內含的社交關系重構,探討數字社交帶來的社會關系革命——從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向個體匯聚關系的社交。
本書將罕見公開這部防自殺熱線的內部培訓素材,介紹這種傳奇傾聽方式的精髓。通過學習這種方法,你不僅能感受到傾聽對人性的震撼,也將能與孩子、伴侶、家人、朋友和同事在溝通上產生心靈共振,提供至關重要的情感支持,并建立更深的關系。
蒸汽機的發明,揭開了人類走向現代社會的序幕,然而在全球化、數字化、后工業化的晚期現代社會狂飆突進的同時,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環境危機如影隨形,反全球化、民粹化甚囂塵上,這迫使人們反思,我們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著名社會理論家萊克維茨和羅薩教授共同給出了他們的社會診斷與藥方。萊克維茨認為當下的人和物都面臨極為激烈的競爭,不得不追求花樣翻新的創新。獨異性社會的典型特征是“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激烈競爭的后果是少數人贏者通吃,多數人苦苦掙扎。羅薩認為剛性的增長邏輯導致社會的不斷加速,
基層社會治理對于落實黨的政策方針有著決定性影響,基層治理效能直接影響著政策的落實和黨在基層的生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本書將協同治理理論、共生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等與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相融合,挖掘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理論邏輯。本書分析了基層治理多元主體在微觀個體層面的行動邏輯及治理實踐、基層治理組織層面關鍵主體的行動邏輯及治理實踐、數字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多元主體多層級共治、數字化賦能基層治理共同體高質量發展。
本書從簡單線性回歸開始,帶領讀者從零基礎出發學習一種方法,建立估計和推斷的整個理論框架,進而獲得適用于其他背景的工具、方法和直覺。本書包含大量富有啟發性的練習,并且每一個練習都有解答。
《SPSS統計學原理與實證研究應用精解》為統計學與SPSS零基礎讀者所設計,通過“精解常用統計學原理、精解常用統計分析SPSS操作、精解常用實證研究技巧”三個精解,旨在培養讀者的“統計分析思維”和“實證研究思維”,幫助讀者實現從入門到精通,運用SPSS撰寫實證研究類論文或開展數據分析、專業統計分析。與本書配套的還有教學PPT和作者**講解的全套視頻資料以輔助教學,力求實現**教學效果。《SPSS統計學原理與實證研究應用精解》共21章。第1~3章為專業知識基礎,分別介紹SPSS入門知識(S
2017年5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賀信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政治任務。圍繞這一重要任務,中國社科學院黨組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集中精力、持續發力,努力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邁上新臺階。本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偉光同志的文集,主要收集了其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和賀信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
方壯猷(19021970),原名方彰修,學名方興,字欣安,或作欣庵、新安、心安,又字闿元。湖南湘潭人,歷史學家。1925年考取清華國學研究院第一屆研究生,師從梁啟超、王國維二先生。1926年畢業后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所高校兼課。1929年赴日,師從白鳥庫吉研究東方民族史,翌年退學歸國,在北京、南京等地各大高校兼職。1934年入巴黎大學法蘭西學院和民族學院師從伯希和學習,兩年后歸國,于武漢大學歷史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離開武漢大學,先后出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副處長、中南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