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通過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由于所謂專業差異產生的育人壁壘,使得各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通,使專業教育中始終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效統一。新聞傳播課程思政的內涵是: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增強理想信念;擁有家國情懷;發揚人文精神;做好品德修為;追求公平正義;自
本書精選了18個教學案例,涵蓋7門生物及人文醫學課程,形成具有醫學特色、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案例指導。這些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良好的育人功能,展示了不同學科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經驗做法及教學內容,其理念易于推廣使用,可以為廣大高校教師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本書是研究高校課程思政問題得學術專著,圍繞立德樹人得重要目標,緊抓“課程思政”得教育熱點,從“課程思政”的基礎理念內容入手,采用比較分析的視角,力圖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闡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當代價值。在此基礎上,本書又對課程思政的育人體系、教學設計、實踐現狀進行了深入探究,并根據當前課程思政實踐現狀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全書視角新穎,內容豐富,秉承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能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而且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共九章,內容包括:高校德育功能論、高校德育內容論、高校德育方法論、高校德育目標論、高校德育價值論、高校德育過程中的自我教育、我國高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與價值、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和應激管理。
本書首先,梳理當前國內外關于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其次,明確課程思政三大機制的相關概念和功能;再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載體和環體等維度分別對協同機制、施教機制和保障機制的科學構建進行探討;最后,圍繞課程思政三大機制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優化進行了分析。
本書圍繞高等教育管理與教學創新主題展開研究。全書共分為七章,介紹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現狀以及高等教育教學創新的理論和實踐,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與教學創新的整合路徑。
為什么精心準備的班會卻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為什么學生課上熱熱鬧鬧、課后卻沒有什么行動? 什么樣的班會學生喜歡,效果又好? 如何把“夢想”這樣的主題上得實實在在? 怎樣在“適應新學校”諸如此類老生常談的主題上進行創新設計? …………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在本書中找到。 本書收錄的28個課例,都是根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設計。全部課例都曾經在不同層次的三個班級實施,經過了“實戰”考驗,效果良好,豐富有趣的活動、動人的故事深受學生喜歡。
本書錨定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目標,基于場景體驗、思創融通、專創融合、科教融匯等概念內涵界定、認知特點把握和實踐動能發揮,多視角詮釋中國文化游習的古今通義中西通理特質,并依此凸顯知行合一理念與學以致用宗旨,著力探索體驗式、融合式、創新型育人模式和實踐路徑。著作集中呈現了跨越時空的美麗連接未來的階梯體驗認知的模式融合構建的路徑和知行合一的磨礪五章內容,深層次剖析了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所依附的文化內核,通過個性化的學思踐悟,循序漸進地構建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熔煉中國文化游習的精神內核、研學新知和實用價
詞條雖是短小的歷史記憶,但卻濃縮了很多的智慧和力量。一位歷史學家講:“個人的明智,來自于他記憶的連續性,團體的明智,則需要其傳統的延續。”清華大學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大學,這源自她的不斷創造,也源自她的持續傳承。清華詞條是對清華文化的一種創造凝練方式,也是一種易于傳承傳播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