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高校輔導員建設與發展的歷史進程,聚焦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取得的成績與困境,研究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輔導員專業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討影響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主要任務與實踐路徑。本書將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置身于教師專業化的范疇之內,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學科視角開展研究,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統一,推進了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理論創新,為高校輔導員職業的可持
研究型大學是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在國際競爭激烈背景下對于國家發展尤為重要。研究型大學能否從本國乃至世界眾多同類大學中脫穎而出,戰略管理和戰略控制至為關鍵。本書提出研究型大學戰略控制具有目標上突出研究性、方法上突出學術性、方式上突出溝通性、主體上突出人本性等特征,應遵循研究**、學術立校、目標認同、特色興校等原則,將統計性標準和準則性標準結合起來,建立起研究型大學戰略控制的基本理論體系。針對我國研究型大學戰略控制在目標、理念、制度、組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借鑒美國高校經驗,本書構建了包含理念系統、目
本書在梳理國內外對大學治理內涵、治理主體、治理結構、治理模式、治理制度和治理環境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堅持新時代的新要求,重點研究了大學治理的六大理論邏輯,即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邏輯、市場經濟的邏輯、文化情感的邏輯、中國化的歷史傳承邏輯、數字技術的邏輯和意識形態邏輯。全書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研究了學術共同體的重構、治理主體的動員賦能重塑、治理—管理權責分配確權、情感文化治理、重塑師生關系、人本主義回歸、開放辦學、黨建引領等一系列中國化的高校治理管理體系建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主張,提供了部分實
本書采用社會網絡互動的研究新視角,選用多機構間互動關系作為切入點和分析單位,解答了“不同性質三方機構如何合作”以及“大學募捐執行機構是否應該服務和聽令于大學行政職能部門、遵循科層制邏輯”兩個問題,給出了網絡互動層面的解釋,為社會網絡理論增加了新研究情景,可為中國大學募捐提供實踐指導。
本書基于個案調查研究基礎上,采用相互嵌入、循環驗證的混合研究方法,發現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評價特征和實效,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管理的應有之義,提出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師評價應該“回歸本真”的重要觀點。本書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評價奠定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是高校教師評價與高校教師評價研究的協同互動,是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的一種反思性變革和批判性建設,對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論題視域和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深度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系統梳理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能力及其發展的理論基礎,闡釋信息時代高等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特征,提出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標準框架,編制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主觀量表式的測評工具,闡述全球各國在國家層面、學校層面、個人層面開展的高等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行動計劃,并提供三個層面的的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實踐案例,可供高等院校管理人員、教師發展中心、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高等院校教師、相關企業支持企業的從業人員、研究者等參考。
內容簡介本書系統梳理了現代高校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源起與發展。全面論述了我國高校三大職能的發展現狀,并與國際科技發達國家的代表性高校進行對比分析。從投入產出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研究了高校發展績效的測度及相關問題。本書聚焦高等教育職能與發展績效的整體性研究,旨在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高校的發展特征,為我國高校更好地履行職能和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提出思考和建議。
本書從當代高等教育面臨的社會環境,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內涵,我國高等教育內部管理、教學管理、課程管理、師資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和分析,旨在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夠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劉立祥,男,碩士,副主任醫師,復旦大學校醫院院長,大學生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高校分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協會保健醫學分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學校衛生保健協會高校分會會長。 周宏峰,男,碩士研究生,上海大學校醫院主治醫師,從事大學健康教育工作十余年。 本書主要對大學生健康教育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生物因素與健康、生活方式與健康、衛生保健設施、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急救知識、性與生殖健康、常見疾病的防治知識等,該書從生理到心理、從健康習慣培養到疾病預防等多角度解讀當代大學生
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建設一批高水平民辦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目前,中國民辦高校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但也有少量民辦高校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實現了“洼地崛起”。本書構建了中國高水平民辦高校的評價指標體系、圈層結構模型,形成中國高水平民辦高校生成機制模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為建設高水平民辦高校提供了參考,對于促進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