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伴隨著詞語的相互借用,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知越來越深,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類詞語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英文的話語體系。中文詞語進入英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音譯,比如“白酒、人參、漢服、靈芝”;一種是意譯,比如“中國夢、一帶一路”。本產品選取了100個詞語既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又有反映中國新鮮事物、新概念的。此外,書中引用權威英文詞典的解釋和主流媒體用例,不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更貼近讀者的
本書稿是為紀念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作,精選2005-2018年上海市檔案館的《檔案春秋》雜志所刊文章。書稿以檔案資料為依托,用嚴謹質樸的文字和盡可能接近真實的視角,努力還原歷史,讓讀者了解為了共和國的誕生,作出貢獻的先烈們的事跡;這些文章既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又能體現集真實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檔案文化傳播特質。可以達到滿足廣大讀者、特別是經歷了那個時代變遷的同齡人的閱讀需求。書稿分上下兩冊,具體有“建黨、建國、金融、外交、上海解放、愛國同胞” 6輯,共70篇,70萬字,300幅圖。
針對歷史故事設問,不僅局限于本節故事內容,以本節課故事為基礎,有意識地進行擴展,例如,《盤古開天辟地》引入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神農嘗百草》引入茶圣陸羽的《茶經》,《神箭手后羿》引入李商隱的詩歌《嫦娥》。通過設問,有利于擴大孩子文化常識、詩詞儲備。本書還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例如,盤古的開天辟地舍我的精神、堯舜天下為公的精神、大禹的社會責任感,還有舜帝的孝感動天的精神,等等。通過問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增強文化自信。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黃帝:從神話世界走來;堯天舜日:古典的烏托邦;眾說紛紜的堯舜禪讓;禹跡迷茫遍神州;若隱若現說夏朝;商朝的野蠻與文明;從廚師到宰相;誰識伊尹是忠奸;千秋功過說紂王;為紂王翻案;大名鼎鼎的殷朝“三仁”等。
  近代是中國歷史上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從傳統向現代過渡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段時期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十五講(修訂本)》邀請名家以專題講義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近代中國著名實業家、近代中國中層社會、近代中國股市興衰、近代中國風俗流變、近代中國鄉村建設、近代中國災荒人禍等十五個大問題。不僅在選題上讓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社會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國近代史的不同層次與面相。
本書分為歷史·朝代、外交·通使、典章·制度、哲學·思潮、典籍·文字、文學·曲藝、書法·繪畫、建筑·工程、文物·考古、科技·發明、中醫·中藥、風尚·習俗12個方面,將中國古代文化的成就進行展示。內容深入淺出,流暢而好讀,能為增強黨員干部提供有力的學習資料,從而為實現文化自信提供動力,是一本值得推廣的傳統文化讀物。
  文化顯然是現代人使用頻率的詞匯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當下,卻淵源于古代、歷史。然而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四運動以后頗不易談。《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第二版)》不再重復那些爭論,獨辟蹊徑,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體氣、飲食、男女、家庭、社會關系、天人關系、歷史意識、思維模式、感性世界、德業擔當、文化實踐等各層面,說明古代文化在這些方面如何處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較中,又顯示了什么形態、有什么優缺點。對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現的一些誤解,則振本溯源,說明其致誤之由來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組織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正式出版發行。該書7章40節,揭示了自1949年10月至2021年7月新中國成立70多年間,黨領導人民,探索、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及其重大理論、制度創新成果,記述了新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突出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實現了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
1949年5月29日,新華社發表社論《祝上海解放》,稱上海是近代中國的光明的搖籃。上海何以成為光明的搖籃?本書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為堅實底色,全面深度解析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的歷史必然性。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系統、工人階級與先進知識分子的社會基礎、發達的水陸交通系統、便捷的郵政通訊系統、可供依托的社會組織系統、可資利用的租界安全縫隙六大因素相互支撐,構成上海的獨特性。本書視角新穎、史料扎實、圖文并茂、文筆生動,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通俗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