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梳理和闡述視覺文化及其傳播的基本特性作為主要內容, 從視覺文化傳播研究的對象、脈絡與研究概況, 視覺表征、視覺認識等基礎概念與相關理論介紹, 視覺文化傳播中的問題、法規與技術影響這三個方面, 呈現了視覺文化傳播的基礎性知識, 以期為眾媒時代的文化傳播研究提供基部材料。書稿將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相結合, 融合了傳播學、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 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可以作為廣播電視學、廣播電視編導、傳播學、播音與主持、影視學等專業和領域的輔助教材或參考資料, 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藝術超越自然的論題源自德國理念論對柏拉圖藝術模仿說的否定、顛倒與繼承。本書集中探究了卡西爾與海德格爾對該論題的解答,凸顯出卡西爾藝術符號論的源頭是康德與黑格爾;而海德格爾的藝術存在論需追溯至叔本華與尼采。通過重構卡西爾的藝術符號論,并用知識論、符號學反觀海德格爾的藝術存在論,本書不僅反對了卡羅爾的藝術不可定義論,而且以卡西爾與海德格爾論藝術與科技的對峙關系為視角,重思了“卡西爾與海德格爾達沃斯之辯(1929)”。本書認為,海德格爾用“畏”取消“愛”,強調人與人之分離關系的“詩意棲居”,
本書以“上海電影多方突圍發展策略、路徑與趨勢”為核心議題,由“總報告”“產業熱點”“年度電影”“聚焦上海”“多元視野”五個內容板塊組成。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探討疫情常態化以來電影產業遇到的多重困難以及可能的突圍方案,從年度出品電影出發,對電影“元宇宙”概念、院線建設、檔期建設、上海人才培養等產業熱點予以關注。
本書包括四章,分別是緒論、色彩的基本理論、色彩的實踐訓練和色彩構成的具體應用。色彩的基本理論具體包括色彩的物理理論、色彩的生理理論、色彩的心理理論等內容;色彩的實踐訓練具體包括調色準備、色彩構成訓練、色彩調和訓練和色彩創意訓練等內容;色彩構成的具體應用主要從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領域來進行闡述。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以作為社會相關人員的培訓教材和藝術設計專業人士及業余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本書特色是以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以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大量的圖文說明,由淺入深,使學生輕松了解所學內容。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起源于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1933年由于納粹的破壞包豪斯學院被迫關閉。包豪斯宣言的第一句話就是:“建筑師,藝術家畫家們,我們一定要面向工業工藝。立體構成是指立體化的點、線、面、體按照形式美的法則,重新組合、構成一個新的立體形態。立體構成分為半立體練習、透空柱體練習
本書從目前國內構成教學的現狀出發,在現代設計教學領域中,構成理論打破了傳統的設計基礎教學模式,在美學價值、設計理念、思維方式、表現手法等方面形成了設計基礎新的教學模式。構成理論遵循的是抽象的思維方式,用抽象的視覺語言來表達理性和數理邏輯并賦子其美學價值,表達的是一種嚴謹性、規律性和秩序性的美,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想象空間。在構成教學體系中,構成是物體形態設計的基礎,一方面讓學生學會運用造型的基本元素,按照構成規律和形式美法則進行組合,另一方面對三維空間和材料運用展開探索和研究。由于構成伴
本書共八章內容,第一章概括我國藝術教育的現狀;第二章針對創意文字的設計與運用,進行研究與分析;第三章針對創意圖形的設計與運用,進行研究與分析;第四章從創意的角度來論述其設計與運用:第五章主要介紹創意編排的設計與運用;第六章針對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不同類型設計的創意方向與產業化進行研究,第七章結合藝術設計學詳細介紹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改革;第八章介紹探索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
本書以高校美術教育為重要基底, 以創新視野為具體導向, 對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的研究問題開展論述。介紹了高校美術教育的概述, 包括美術教育的含義、發展、現狀, 高校美術教育的分類、內容、功能等多個方面, 引導讀者高校美術教育有基本的了解。詳細論述了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探索、理論基礎, 具體包括高校美術教育創新的基本思路、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的方法等方面。深入淺出闡述了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的實踐路徑, 從而為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研究的未來發展給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和參考。<
本書圍繞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近20位藝術大師及其名作展開討論, 著重介紹了文藝復興初期自喬托以來, 經過“三杰”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17世紀的倫勃朗、魯本斯, 到18、19世紀的近20位畫壇巨匠及其名作。講解其藝術特點、繪畫技巧, 又輔以大師生平、時代思潮等內容, 從藝術風格延至人格操守, 行文生動洗練, 深入淺出, 形象解讀, 娓娓道來, 緊扣每講內容, 或全貌, 或局部, 或對比, 形象解讀, 感情表達, 易于領悟, 融文學、音樂、哲學、社會、時代于一體, 給人以豐富
本書以中國繪畫美學中的“遠”范疇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相關文獻、圖像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做出系統、深入研究。中國文人常常將“遠”作為藝術和人生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準則。“遠”的美學內核是指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意中之遠”,即“超越有限,追求無限”的心靈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