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實現碳中和的基本邏輯入手,系統總結了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與應對進程,然后闡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與內涵,進一步講述了碳中和管理的理論、方法與實施路徑,最后介紹了碳中和領域的政策設計與實踐應用。本書注重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緊密圍繞碳中和管理基本問題展開,是指導各界人士對碳中和理論、方法和實踐形成系統性認識的基礎教材。
本書指出了構建中國特色情報學三大體系的必要性,全面梳理了中國情報學學術史,分別從中國特色情報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最后指出中國情報學學科未來建設道路。本書緊密聯系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對推進中國特色情報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為構建中國特色情報學科學體系提供有力理論指導和堅定學術支撐、對中國情報學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系國內全面論證中國特色情報學三大體系建設的首部專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創新價值與研究方向引領作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學者以及相關考古學者的論文集。本書從科技考古的不同領域和角度,對我國近些年來田野考古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多種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分析,這些研究方向包括植物考古、木材分析、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動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石器考古等。同時,有學者對人骨考古的古病理學研究和實驗室考古的方法技術展開歸納,并進行理論研究的討論。還有學者對近年來在人骨考古、環境考古、石器微痕分析、玉器研究等的新進展、新成果進行了總結,對新出版的考古書籍進行社評。本書還包含了國外近年
本書采取了獨特的“對照式”結構,揭示了沈括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與貫穿其一生研究的“聞見主義”立場之間的聯系。既是人物傳記,也是對哲學觀念的探索。作者將沈括本人知識論的形成置于其自身的生命歷程中去理解,從而在更開闊的近世中國思想史的視野下,在關于中國知識論的廣泛敘述中,去呈現沈括與同時代人迥然有別的認知模式。
本書講述了瞿秋白的革命歷程就義后歷史評價的波折,妻子楊之華和養女瞿獨伊的經歷。附錄《多余的話》、楊之華《憶秋白》等。
天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至為神秘且神圣的內容,對世俗權力轉移與社會生活影響極深。著名學者江曉原教授是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博士,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系的創建人,更是當今國際學界中國天學研究的領軍者。 本書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從天學的哲學基礎、運作模式,以及天學與政治、星象、歷法的關系和中外交流等方向,全方位展示傳統天學的內容、意義與社會影響,為讀者提供了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天學史的學術大眾化之作。
·
《采果集》,是泰戈爾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一部新作。純樸歸真的文字,流露出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摯愛,向大自然伸手采擷生命的果子。泰戈爾的詩里,沒有寒冷無情的冬天,也沒有驚慌恐懼的黑夜,燦爛的陽光、明媚的春天灑滿了整本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