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套非遺系列叢書,是從理論、文化、圖片等角度對福建省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和記錄,加強普及、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地方文化的教育普及,讓承載著鄉愁的文化記憶走進百姓的內心深處,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凝聚民心、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本書通過講述Summit Public Schools教育機構的發展歷程,對每一個概念及重要性的原因的闡釋,展示如何改變教學環境來教學及如何運作,以及從Summit項目中畢業的孩子們是如何為生活做好準備的,而其他很多人卻沒有,讓讀者們看到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并掌握他們自己前進的道路。
作者為頭條號、新浪號、微博號、公眾號、簡書號、百家號等10多家自媒體平臺簽約作家,全網粉絲超過500萬,各平臺的入駐經驗非常豐富,10萬+、100萬+的爆文也寫了很多,一張圖片的閱讀量曾達到535萬,現每年有幾百萬元的自媒體收入,也正好可以分享一些變現的技巧給大家。書中從兩條線幫助大家成功開啟自己的自媒體全網運營之路!一條是內容線,通過6篇共32章專題內容,對自媒體策劃、賬號管理、模塊管理、爆款標題、正文創意、正文布局和關鍵詞優化等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度的講解。一條是技巧線,通過20個數據分析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與檢測》旨在指導學生選用合適的閱讀方法,準確領會經典作品的內容及其所蘊含的社會價值,進而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
本書立足學生實際,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為出發點,以激發閱讀興趣、實現深度理解為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需求,精心設計方法指導、拓展延伸、全文詳解、批注質疑、任務清單、群文閱讀、讀書筆記、辯論探究、課題研究、盤點檢測等環節,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這本學術著作的意義。
全書既包括《鄉土中國》這本學
《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是國家廣電總局的重點項目,歷時十年完成,凝聚了全行業的智慧和心血,是全國獨一無二、填補空白的史學著作。全書分三卷出版。縱觀近百年廣電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萌發初建階段(20世紀20~40年代)、持續發展階段(20世紀50~90年代)和融合發展階段(21世紀至今)。這是第三卷, 講述了1998到2008這10年中國廣播電視發展的歷程和大事記。
本書聚焦自主課堂構建理論和課堂案例分析,理論部分包含專家和學者們的教育智慧、校長的辦學理念,案例部分匯集了踐行自主教育理念的廣大一線教師和學科教育專家的課堂構建策略和反思性實踐感悟。
《新媒體用戶研究》關照新媒體時代的人,探究人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在新媒體作用下人與人的關系。 全書從三個關鍵視角來觀察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其一,節點化的用戶。作者將新媒體用戶視作新媒體的傳播、社交關系、服務這三種網絡的節點,以此洞察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新意涵以及社會關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動時代新媒體用戶的數字化生存,也是一種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關系。理解這些新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時代的人。其三,賽博格化的人
本書共包括六章:第一章概述了和諧校園建設的時代環境,簡明闡述了高職院校和諧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和基本途徑;第二章從理論上分別分析了高職院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第三章強調高職學生管理的人本理念。提出創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鼓勵高職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服務機制及加強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等具體舉措;第四章至第六章為和諧校園建設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創新研究等。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被許多關于生兒育女的錯誤觀念以及內心的局限性蒙蔽。為人父母既是一種勇氣,一種恩賜,也是一次覺醒的契機。本書將教你做一位沒有恐懼或焦慮的家長,終結你與孩子之間的爭執,在家庭中創造親密的、團結的關系。本書的主題圍繞家長如何為子女培養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使他們茁壯成長;同時,家長自己也會發生轉變,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富有同情心和智慧。
《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2019年度報告:出版領域》為上海市文教結合項目“上海理工大學文創研究平臺”的首期成果,是在《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指導下,圍繞上海市傳統出版轉型升級發展現狀、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趨勢、實體書店和閱讀市場升級發展路徑、版權運營等產業發展重大問題進行數據統計、調查分析、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對本市出版產業新格局的構建提供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年度報告,對本市出版產業的發展和高校出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