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揭露了清末英人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侵略行徑, 記錄了20世紀初我國政府在當地維護國家主權、行使有效管轄和防止英人入侵的歷史事實。該書稿成后即逢辛亥鼎革, 此后便一直以抄本傳世, 目前僅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發現1959年手抄本一部。為發揮其的重要學術和現實價值, 筆者在整理、點校基礎上, 從編撰背景、成書過程、體例內容、資料來源與地位價值等諸多方面, 對這部新發現的清末地方志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陸河縣革命老區發展史》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擷取了發生在陸河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以及建縣以來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輝煌成就和燦爛文化,連點成線,系統而完整地勾勒出陸河革命老區發展的演化脈絡,是一本概述陸河老區發展的通俗讀物。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適合課外閱讀的中國歷史故事書。它講歷史,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從遠古時代直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變遷,包括各個朝代、政權的興衰和更替過程,有的故事直接以成語為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記住相關歷史事件。它講文學,通過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對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及其創作背景做簡單的介紹和說明。它講對歷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通過帝王將相、圣人賢哲和英雄豪杰的傳奇人生,給予我們不一樣的思考歷史的角度。讀史可以明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閱讀本書,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孕育出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本書圍繞偉大五四精神這一主題,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系統梳理五四精神生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闡釋五四精神的科學內涵,探討在新時代如何繼承、踐行和弘揚五四精神。
本書以上海人文追尋與城市建置沿革為主線,探尋上海在歷史中孕育的海派文化、在近現代經歷的歷史巨變、其歷史背景和地理形勢以及城市化進程等。本書作者、著名民俗學家仲富蘭教授長期從事上海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變遷的研究,成果斐然。書中關于上海歷史脈絡的把握,關于上海在上古中古時期的一些有爭議問題上的獨*見解,特別在從馬橋到上海縣再到上海市這條六千年一以貫之的脈絡上著力,努力使之始終清晰,此特色在其他各種上海史著述中是獨一無二的,可以為廣大讀者提供一部全面了解上海歷史、文化的合適讀本,也為全面打響上海文
本書分為概述、文化旅游業、中國傳統文化旅游資源、鄉村文化旅游的開發管理四章,內容包括: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的分類、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活動的價值等。
全書分上下兩冊,共百余萬字。對隋唐五代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盛況作了詳盡的闡述,并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尤以較多篇幅敘述了隋唐時代空前繁榮的文化思想和文學藝術,其中,詩史詞史又占了文化部分的2/5,達15萬字左右,僅完整引述的唐五代詩詞就有千首以上,堪稱一部完整的唐五代詩史。討論史實之時,作者能以詩為證,引詩入史,解決了若干疑難,在討論詩人詩作時,則以史證詩,大大加深了對詩作的認識,為同類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國內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中國通史簡編》由原始社會一直寫到鴉片戰爭,著重敘述了中國歷代政治、軍事成敗的根源,社會的經濟發展及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文化與藝術生活。《中國通史簡編》寫法上夾敘夾議,文字簡潔生動,深入淺出,幾經修訂再版,累計印數達數百萬冊。《中國通史簡編》開創我國新的通史的著述范式,是一部地位崇高又及其重要的中國通史著作,很值得一讀。
本書題為《海外承德歷史讀本》,其中的“海外”在前期既包括從耶穌會時期到過承德的各國傳教士,也包括英國國王派來的使團人員,又包括朝鮮祝壽使團派來的使者;中期所指的是德國、英國、瑞典、美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探險家對承德的描述;近期主要是以美國的新清史專家為主的學者。所謂的“歷史讀本”中的“歷史”,既是指在承德發生的歷史事件本身,同時也是各種歷史敘事,更是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這三個層面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時段有關海外承德的歷史閱讀可以清楚地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