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考古學家》(第3輯)是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生在全院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編纂的學術年刊,收錄青年學子的習作共計16篇,內容涵蓋學理學史、考古研究、遺產研究、讀書札記等方面。《青年考古學家(第3輯)》秉承嚴謹求實之學風,弘揚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為業內學子提供一個發布新思路、開展學術交流的學術平臺。
汪應洛院士是舉世公認的著名教育家、管理科學與工程專家,中國現代管理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創建了中國管理工程學科和管理學門類,重建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培養了中國大陸(內地)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在國內最早開辦培養既具有工程知識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的工業工程雙學位,最早開辦國內MBA、EMBA教育。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科評審組組長、長江三峽工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專家組專家,汪應洛院士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管理學科建設和西安交通大學管
頁巖油氣藏賦存方式多樣、孔隙結構復雜,常規的油氣滲流理論已不再適用。分子模擬和孔隙尺度流動模擬是揭示頁巖油氣流動的有效手段。本書從分子模擬、解析模型、數字巖心和孔隙網絡模型等方面論述頁巖油氣藏微觀滲流理論和數值模擬方法等的研究進展,充分考慮頁巖油氣的納米受限效應、吸附/解吸、多流動模態等機制,揭示了頁巖油氣在納微米尺度上的流動機理,為理解頁巖油氣藏的開發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本書圍繞當前虛擬現實技術在心理和神經認知干預中的應用,分析了不同疾病應用虛擬現實的技術特征、應用案例、臨床效果及潛在優勢與風險。第1、2章詳細介紹了虛擬現實技術在心理和神經認知干預中具有巨大應用潛力的原因;第3~17章介紹了虛擬現實技術針對各類精神神經障礙的臨床應用價值、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
本書從河流、湖泊、流域、城市、農田五個典型環境場景對目前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水環境模型進行系統梳理和展示。重點探討模型在水環境模擬方面的原理、方法及應用,介紹了常用水環境模型,如SWAT、HSPF、EFDC、SWMM、QUAL和MIKE11。
本書闡述數據驅動的工業過程監控與故障診斷的理論與應用方法,主要內容包括:過程監控必要的基礎知識、常見測量方法、檢測指標、控制限設計和仿真平臺;面向間歇過程的故障檢測方法,包括軟過渡PCA監控、基于核費希爾包絡分析的故障識別、基于局部特征相關性的故障診斷;面向質量監控的全局與局部特征融合的故障診斷方法,包括基于全局加局部偏最小二乘模型、局部保持偏最小二乘模型、局部線性嵌入潛結構偏最小二乘的投影模型和魯棒L1偏最小二乘模型的多種質量監控方法;面向故障溯源的數據與機理融合診斷方法,包括基于貝葉斯因果模
跨越光學系統衍射極限分辨率的成像是當今光學工程與生物醫學工程中的熱點科學問題。本書提出普適性超越衍射極限分辨率的成像方法——移頻超分辨光學成像,系統論述移頻超分辨成像的原理與計算方法,介紹移頻超分辨成像的特性、實現技術,以及分辨率極限等核心內容,論述移頻成像方法在實際超分辨成像中的各種應用技術,同時從不同學科方向介紹對超分辨成像的認識與處理方法。
本書從數字孿生提出的背景及其概念入手,介紹支撐數字孿生的七大關鍵技術以及主要應用場景,總結梳理全球關于數字孿生的政策和應用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思想、技術、應用等多維度的比較,闡述了數字孿生技術為平行系統的一種特殊形式,進而介紹了平行系統的技術體系、關鍵技術及其在交通、醫療、軍事等方面的應用,最后簡要探討了數字孿生的國內外學術研究進展、展望了數字孿生和平行系統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收錄了戴金星院士及其弟子們在天然氣中汞形成、富集規律、分布特征及汞脫除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論文。收錄內容涉及天然氣中汞的檢測技術、我國天然氣中汞的來源、形成機理、富集主控因素、凝析油中汞的形態、脫汞技術及汞地球化學特征等。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大眾對于這一前沿技術仍感神秘且難以窺探其深。為此,本書針對人工智能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旨在幫助讀者揭開其神秘面紗。 本書的主要內容圍繞以下問題展開: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否解釋其決策?它能否承擔法律責任?它是否具有代理權?人類應該保留對這類系統的何種控制權,是否取決于所做決策的類型?如今數據共享比10年前更容易也更普遍,我們是否需要對隱私法進行根本性的反思?我們如何應對通過針對性政治廣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可能?政府在使用決策工具方面與產業界是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