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興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戰略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是一位謙和且執著的學者,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智者,他的身上,體現了風度與才華的完美融合,也譜寫了科學家與管理者的“雙料”傳奇。本書展示了這位腹內有乾坤、立馬振山河的核科學家曲折感人而又輝煌勵志的人生故事,真實記錄了李冠興院士為我國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再現了李冠興院士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以及心懷“國之大者”,為核一生、忠誠奉獻,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的使命擔當。他以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卓爾不群的科學品質、無私無我的
《湖北文博》于2023年9月正式創刊,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文物局)主管,湖北省博物館主辦,湖北省博物館協會協辦,每年定期面向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湖北文博》重點聚焦湖北歷史文化研究、長江文物保護利用研究、博物館學研究及博物館管理研究。 本書為第一輯,收錄20篇研究論文、2篇書評和2篇綜述。研究論文涉及夏商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曾隨文化研究、博物館學研究、文保研究。書評是對兩部考古學研究著作的評介。綜述是兩場學術研討會和業務成果報告會的紀要。
本書以存在主義心理學為理論背景,探究了十位非裔美國作家自傳中的存在性焦慮,展示了其“我只身前行,卻仿佛帶著一萬雄兵”的孤勇和頑強的生命力。道格拉斯努力尋找價值、道德感,諾瑟普為奴12年竭力求生存,赫斯頓從未放棄超越、創造自我,休斯用寫作應對焦慮,布克在事業中體現個人價值,賴特在困境中完善人格,馬爾科姆玩世不恭卻也志存高遠,杜波依斯以大理想應對萬變人生,安吉洛以長風破浪之勢升揚生命勇氣,戴維斯以大情懷為弱者謀未來。在焦慮、抑郁、精神內耗侵蝕人類生活的今天,讀者可以借助這一群體的勇氣和智慧,找到通往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與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學術論集,本輯發表與西域相關的學術論文18篇,內容涉及考古、語言、歷史、文學、民族、學術史等方面。
2017年11月,為紀念南海Ⅰ號沉船發現三十周年,在廣東省陽江市召開了“南海Ⅰ號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員、亞歐國家的考古學家代表,以及國內各地專家學者齊聚海陵島共襄盛會。本書集中選錄會議中的精華發言和學術文章,以南海Ⅰ號沉船的發現與研究為切入點,廣泛探討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東西交流、海上貿易等相關領域的重要課題。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學者以及相關考古學者的論文集。本書從科技考古的不同領域和角度,對我國近些年來田野考古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多種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分析,這些研究方向包括植物考古、木材分析、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動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石器考古等。同時,有學者對人骨考古的古病理學研究和實驗室考古的方法技術展開歸納,并進行理論研究的討論。還有學者對近年來在人骨考古、環境考古、石器微痕分析、玉器研究等的新進展、新成果進行了總結,對新出版的考古書籍進行社評。本書還包含了國外近年
本書采取了獨特的“對照式”結構,揭示了沈括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與貫穿其一生研究的“聞見主義”立場之間的聯系。既是人物傳記,也是對哲學觀念的探索。作者將沈括本人知識論的形成置于其自身的生命歷程中去理解,從而在更開闊的近世中國思想史的視野下,在關于中國知識論的廣泛敘述中,去呈現沈括與同時代人迥然有別的認知模式。
本書是美國著名音樂記者查爾斯·R. 克羅斯寫就的權威科特·柯本傳記。作者通過4年的調查、400多次采訪以及對柯本未出版的日記、歌詞和家庭照片等珍貴資料的抽絲剝繭,生動再現了這個傳奇搖滾巨星短暫而熾烈的生命足跡——從悲慘的童年到孤苦的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進行音樂探索的日子,直至最終成名后在公眾和媒體的巨大壓力下自殺身亡。《重于天堂》不僅為讀者呈現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地下搖滾樂的輝煌群像,更將其中心人物科特·柯本不為人知的一面重新發掘出來——這不僅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音樂巨星的故事,更是一個
本書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國社會的專著,是歷史學家何茲全教授集幾十年研究的心得,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剖析古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力作。全書時限上自原始社會末期,下至魏晉。著者依據大量的史料,從國家形態、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諸方面的發展變化綜合論述了中國社會從原始氏族部落、早期國家到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衍變的歷程。全書時限上自原始社會末期,下至魏晉。著者依據大量的史料,從國家形態、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諸方面的發展變化綜合論述了中國社會從原始氏族部落、早期國家到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衍變的歷程。
本書由阿馬蒂亞·森歷時十年撰寫而成,不是一部簡單的生活回憶錄,而是一部學術成長史,追溯了作者的成長環境、所受教育、思想發展、治學經歷以及在學術界脫穎而出的內情。本書從1933年森出生時講起,一直到他在1963年離開劍橋大學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執教,開啟下一段輝煌的學術生涯。全書既展示了一個學術大家是如何煉成的,又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時代的面影,以及他對不少重要的學術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真知灼見,是一部難得的現代學術發展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