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子產與春秋時期的政治轉型”(項目號:14FZS020,已結項)的研究成果。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已有不少學者有過精辟討論,與此同時,在這個問題上,也還有繼續探討,將研究深化、細化的必要,要從具體的歷史事象的演化、變遷中,從其時社會成員的行動與反應中,去清理出演變的脈絡,尋找變革背后的推動力量。本書以子產研究為線索,將微觀的子產個人歷史的研究與宏觀的春秋社會政治轉型史研究相結合,在揭示子產政治活動與思想觀念賴以產生的歷史土壤同時,深入闡釋春秋政
本書是溫州大學華僑學院主辦的國內第一本以“華僑華人學”為主題的學術輯刊,基礎是溫州大學所設立的國內第一個交叉學科“華僑華人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輯刊下設“華文教育教學教法”、“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區域國別華文教育”、“華僑華人與國際移民”等議題,旨在促進歐洲華僑華人研究與華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探討新時代、新科技、新形勢下歐洲華人社會與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學者們通過深入思考和研究,勾勒了歐洲華僑華人發展動態,分析了歐洲華文教育現狀困境,探討了促進新時代華文教育和加強海外華裔青少年身份文化認同的新途徑
美國與菲律賓兩國之間關系屬于典型的非對稱型同盟關系。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獲勝,美國自西班牙手中獲得菲律賓作為其亞洲唯一殖民地。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中,美國對菲律賓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語言文化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改造。二戰結束后,美國給予菲律賓獨立,兩國建成友邦。在冷戰初期,美國便通過《共同防御條約》將兩國關系從友邦轉為安全同盟,美還通過締結《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及修訂美菲之間經貿協定等方式,有效強化了同盟管理,鞏固了美菲同盟。美建立美菲同盟的外交決策,旨在實現親美政治、健康經濟、美控制下的
本書主講9部含有豐富人文修養資源的儒家元典:《詩》、《書》、《禮記》、《易》、《左傳》、《論語》、《孟子》、《孝經》、《荀子》。作者擬在介紹儒典主體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古今舉例、現實親證、討論問答、課后思考等方式,剖析其中名言、故事隱含的哲理,探索當前學界熱點議題,介紹儒典基本閱讀方法。藉此,揭示儒家思想主要特征、核心精神,提升聞者的傳統人文素養,增強讀者的辯論思維能力,促使其形成一種情理相諧、剛柔相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從容面對人生,以道樂觀世界。每講之后附一些討論思考、參考書目和趣味常
本書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和理論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以明代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治理和基層社會的回應為切入點,著重考察明代地方政府在賦役財政、地方教化與社會治安等三個方面的施政方針及其在基層社會的實現效果。探討明代基層社會主導勢力的變化及其對基層社會治理措施的影響。其中明代上供物料辦納方式的變遷、鄉飲酒禮問題和佐貳官的捕盜治安職能等方面以論文的形式發表。 本書學術性強,有助于探索明代地方社會治理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問題為中心而開展的有關中國史,尤其是關于從唐代開始直至當代歷史問題的新研究,整個研究內容涉及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為研究篇,該部分是對有關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傳牌、新見晉冀魯豫契約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魯北官方、民間文書的整理。通過相關研究,不僅向學界提供了作者所關注、發現的最新史學材料,且探討了有關新的歷史問題,推進了中國史研究的新發展。
本書所考察的是唐宋鄉村控制問題和宋代鄉村農戶問題。作者意在從鄉村社會的政治結構切入,研究唐宋的轉型,或者唐宋的變革。作者對此問題的討論并未循著以往的形式化思維,而深入到普通農戶的社會生活史中間,通過感性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來認識這個變化時代發生的事件與歷史意義。從2006年初印至現在已經15年了,基本觀點仍然有意義,研究方法也仍屬前沿。學界對本書的關注點也一直在。因此,以修訂本的形式再版,在國內外發行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本書跳出西方史學研究窠白,縱覽新加坡從古至今的歷史,重新發掘、整理和解讀了新加坡在中華文明、馬來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東西的獨特思想與文化。
民國奇書。一部湘西王的高原生死記,一代人杰的曠世絕戀,一百年前西藏的真實記錄。本書約18萬字,寫于1936年,1938年出版,后由著名史學家任乃強先生發現和推廣,并做細致校注,是“湘西王”陳渠珍1909—1912年在西藏的歷險記錄,講述了他與藏族女子西原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記錄了記百余年前藏地風云事件和人文習俗。陳渠珍,民國時期因獨占湘西而被稱為“湘西王”,賀龍曾是他的部下,沈從文做過他的書記。他與民國總理熊希齡、沈從文并稱“鳳凰三杰”。1909年,英軍入侵西藏,西藏地方向清廷求援,駐
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天津愛國青年學生和各界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書寫了激情洋溢的歷史篇章。本書匯集二十余篇相關文章,從回憶篇、訪談篇、傳承篇三部分展現了一二?九運動在天津的發展與影響,將天津青年學生和各界群眾積極參與抗爭的情景展現出來,既彰顯了抗日戰爭年代天津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精神,也為了今人進一步認識與了解一二?九運動在天津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