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研究中國學發展史。以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發展變遷為線索,將中國學發展歷程分為:絲綢之路影響下的漢學、東西大聯通影響下的現代中國學和“一帶一路”影響下的世界中國學,以及與之相應的歐洲主導的中國研究范式,美國主導的中國研究范式和正在萌發的中國主導的中國研究范式。本書致力于對中國學學術史梳理和范式變遷進行重新發掘,打破傳統(漢學)和現代(中國學)之間的二元對立,探索形成一種中國學學術史的新敘事。
世界著名的電氣工程科學家、國內外公認的現代電力系統非線性控制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強先生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6歲。電機系精心匯集先生生前親友、同儕、學生,以及業內知名人士等四十人的回憶文章,集結成冊,形成《高山仰止——電機系盧強院士紀念文集》,以深切緬懷這位至親至敬的“大先生”。我們希望通過這本紀念文集,從多個側面和不同的視角將盧強院士為人和治學的風骨勾勒出來,呈現給大家。
2020年12月7日,為了紀念太平洋戰爭爆發79周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召開了名為上海所見的亞洲太平洋戰爭的學術工作坊。本書即為當時與會論文的匯編,內容以遠東最大的都市上海為基點,考察涉及了戰時生活、細菌戰、日偽清鄉、戰犯審判等諸領域,可謂卓有特色,亦代表了目前國內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學術取向和較高水平。為了更加切題,我們決定將書名確定為《上海所見的抗日戰爭》,希望本書能在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到達專業人士和二戰史愛好者手中,接受大家
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天津愛國青年學生和各界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書寫了激情洋溢的歷史篇章。本書匯集二十余篇相關文章,從回憶篇、訪談篇、傳承篇三部分展現了一二?九運動在天津的發展與影響,將天津青年學生和各界群眾積極參與抗爭的情景展現出來,既彰顯了抗日戰爭年代天津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精神,也為了今人進一步認識與了解一二?九運動在天津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從各個作者的不同側面,講述了在立信校訓的影響下,個人成長或單位(企業/學校)發展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務總結和心得體會,給人以奮發向上的驅動力。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是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文集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相關專業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本書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委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學術機構,主編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劉玉才教授,作者多為國內外一線學者。 第27期包括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文章多具有原創
一位中國學者,在印度知名私立大學做了七年的教授,以通俗的語言、嚴謹的觀察視角,記錄了她進入印度工作、生活的三十段經歷。這三十個故事如三十張切片,從不同的側面打破迷霧、撥云見日,呈現其 “印度印象”,體會其文化糾結,挖掘我們不曾了解的、這個復雜國家的內在文化“寶藏”,勾勒出立體而有深度的印度社會輪廓。親歷印度后再看世界,感悟印度后再體悟自身,對照自己后再反觀他人,也許這是本書所帶給我們的難得體驗。
本書的研究依托于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課題,通過南京、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徐州、淮安等多個城市的數十個江蘇省遺址公園的實地調研,以及遺址公園官方立項文件或媒體報導、相關文物與城鄉規劃等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梳理,總結了宏觀、中觀與微觀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過上、中、下三篇進行分別闡述。 上篇為第2-5章,從宏觀層面上對江蘇省遺址公園進行整體研究,包括江蘇省遺址與遺址公園概況、遺址公園類型、規模及時空分布規律等,并江蘇省遺址公園空間結構與功能分區模式、遺址保護與展示方式、景觀要素特征
《考古贛榆》一書是作者從事基層文博工作10余年的心血總結,也是對贛榆近20年文物工作的梳理,內容涉及贛榆地方考古勘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以及作者對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的思考和建議。全書8萬余字,300余副圖片,圖文并茂的反映了贛榆文物研究取得的成果。贛榆地處江蘇最北部,與山東接壤,歷史上受齊魯文化影響較大,贛榆漢墓中出土的實物資料成為該地文化內涵的代表,體現了與連云港其他縣區不同的文化特征。該書不僅展示了近年來遺址、墓葬內出土的各類文物圖片,同時還對贛榆古代農業、漢代漆器、特色文物、磚瓦紋
隨著經濟建設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行,同時受產權、金融、管理、運營等現實制約,傳統村落存在修繕保護不足和活化利用不利等問題,制約了當地群眾生活質量和經濟水平的提升。作為撫州市乃至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樣板,金溪縣傳統村落以落實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戰略部署為契機,通過金溪縣實施以托管和收儲等方式明確古建筑的產權,推行“古屋貸”產品,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防控金融風險,積極推動“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多維保護與活化利用模式,聘請專家學者以及專業化運營團隊,在保護修繕基礎上用數字化技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