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本質屬性,構成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生成依據和本質范疇。回歸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教育相關論述的考察,有助于從理論源頭提供更有說服力的邏輯論證和歷史證明。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批判本性得以徹底顯現,準確無誤地廓清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盡管馬克思沒有直接表述過意識形態教育這個概念,然而他所提出的諸多經典論斷都蘊含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所依據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和彰顯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的批判本性,這對當下我們開展意
本書以漢代民間資本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漢代的民間資本作為漢代社會總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投資結構、經營方式、與漢代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自身的基本特點,都是漢代經濟史、社會史中重要的研究課題。 通過對漢代民間資本的投資結構、經營方式方法、其與漢代國家以及漢代城鄉社會的關系的研究,本書得出以下基本的研究結論: 1、漢代民間資本在投資經營以及與國家、社會的互動過程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基本特征:投資動機的逐利性;市場性與依附性并存;外部產權邊界的清晰與內部的集權制產權結構并存;風險回避型偏好。 2、漢代民間
“孔子之嘆”是孔子一生所作的嘆辭,可分為贊嘆、感嘆和惜嘆。這些嘆辭是孔子思想感情的深層次表達,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教育價值。近年來,隨著政府提倡與民間崇尚,學界對孔子思想的研究日漸豐富。然而,從“孔子之嘆”出發,系統探究孔子思想的研究為數尚少。本書以“孔子之嘆”為切入點, 以《論語》為核心文本,將孔子嘆辭按照不同主題分為“為學之嘆”“為政之嘆”“為教之嘆”和“為道之嘆”,提煉并分析了其中的邏輯鏈條、哲學思想和教育意蘊。“為學之嘆”章主要探討了孔子嘆辭中所推崇為學志向、為學典范和為學態度。
本書選擇了對中國友好的非華裔漢學家進行介紹,其來源國盡可能覆蓋各大洲的國家;重點介紹文史哲領域的漢學家,兼顧其他領域。擬選取12位世界著名漢學家進行介紹,共計12章,每章內容包括漢學家生平簡介、漢學家的漢學之路、漢學家主要成就、相關中國文化旨要以及漢學家經典書目推薦。鑒于各位漢學家所處的時代局限性和文化差異,其個別觀點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讀,但他們的研究成果依然能夠為當代中國文學研究提供啟示和借鑒。
美國是如何打破孤立主義,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一歷史性決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博弈是如何進行的,美國人民面對歷史轉折關口,又經歷了怎樣的觀念轉變?這本書就是美國暢銷作家琳內?奧爾森針對上述主題的有益嘗試。在對待納粹德國的態度方面,以查爾斯?林德伯格為首的対德綏靖派,以及聚攏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身邊的主戰派,成為推動政策走向和局勢轉變的關鍵角色。本書也圍繞著這兩位重要人物,探討了二戰前夕,以及二戰爆發后和美國參戰前的國際形勢、國內政情民心,并詳細描繪出精英階層、知識分子、普通老
本書作者主要利用清宮內務府檔案和臺北、北京兩地故宮博物院藏品,將重點放在引領時尚的幕后,圖文并茂地闡述毛皮、冠服、西洋紡織品、珊瑚、金銀器、佛寺鍍金器物、金屬祭器、佛像等清宮寶藏與工藝技術及中外貿易關系,呈現乾隆時代清宮的美學、時尚、技術,并闡釋外來物質文化的擴散歷程,從一個特殊視角揭示了清代宮廷時尚是如何影響社會的。
在傳統的文學婚姻中,丈夫常享有盛名,而妻子則淪為腳注。她們是丈夫作品的第一審閱人,也是丈夫不忠的承受者。她們是家庭生活的照料者,也是丈夫創作事業的得力助手,她們是發光發熱的獨立個體,更是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她們需要一種獨特的剛毅來面對婚姻中的瑣碎與不如意,甚至是需要做出犧牲來滿足丈夫的超常需求。
作者卡梅拉·丘拉魯透過敘述藝文界的五段婚姻:英國雕塑家烏娜?喬布里琪和英國詩人瑞克里芙?霍爾;意大利小說家艾爾莎?莫蘭黛和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美國作家依琳?鄧蒂和英
《逸周書》十卷,初集于春秋末晉平公卒后之周景王世,材料或系孔子刪《書》之余。西漢景、武之時,有人為之作解。今本有注之篇,即其痕跡。晉五經博士孔晁注。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發盜魏襄王冢,得竹書數十車,中有《周書》殘本,秘書監荀勖校定。東晉著作郎李充校書,將傳世孔晁注本與汲冢本歸并為一,厘為十卷,系于“汲冢書”下,不言孔注。《隋書·經籍志》著錄《周書》十卷,注曰“汲冢書”,即從李充而來。今傳本十卷,存五十九篇,其中四十二篇有孔晁注。此書所載多確實可信,反映了周人道德、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法
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游記,而是一部難得的法國學人看中國游中國的著作。作者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 是20世紀法國漢學大師,世界漢學權威刊物《通報》的創始人和首任主編,他在這部著作中,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敘述了中國的繪畫、園林、雕刻、建筑等流傳歐洲,而對法國的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獨到的中國文化西游記。書中配有幾十幅珍稀插圖,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亨利·考狄的《法國大革命和帝國時期的漢學研究》作為對這一時期法國漢學研究情況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具有崇高榮譽和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文學獎項。本書匯集《文藝報》對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的系列報道,涵蓋獲獎感言、作家訪談、編輯手記、作品評論等,全程記錄這一文學盛典的圖書。書中內容全面立體地展現了楊志軍、喬葉、劉亮程、孫甘露、東西五位獲獎作家的創作心得、成長歷程、個人風采。由作家、媒體記者、圖書編輯、評論家帶領讀者快速讀懂名家名作,對話中綻放思想火花,閱讀中感受作家魅力,以期幫助讀者提升對新時代文學高地的把握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