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和同期的羅馬世界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宏觀比較的角度探討中西民族融合方面的異同,以深化對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特點的認識。具體而言,就是要分析為什么中華民族在危機中中得以融合發展,并不斷壯大,而在西方的羅馬世界里,為什么歷史和文明中斷了,羅馬人和蠻族也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在具體的操作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雖然著眼于民族融合,但并非僅就民族問題而論,而是希望在宏觀的歷史進程中審視民族問題。第二,重點在于異同的分析而非過程的敘述。第三,雖然側重族群關系,但無論中國
王仲犖(1913-1986),浙江余姚人,著名歷史學家。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古史分期、中國經濟史等研究領域皆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一生從事文史教學與研究,孜孜不倦,潛心著述,《王仲犖著作集》集合了其九部著作:《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金泥玉屑叢考》《西昆酬唱集注》《?華山館叢稿》《?華山館叢稿續編》,比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學術成果。
《魏晉南北朝史》,客觀研究分析魏晉南北朝這一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重視總結歷史
本書是一部關于如何在思政學科中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書籍,全書共十章,每一章結合學科的相關主題內容,從探源解讀、經典品讀、教學實踐課、活動設計四方面系統論述了在思政學科中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教育思想與具體教學方法。本書以豐富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活動設計,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思政教學創新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普適性廣、可讀性強、實用性大等特點,是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法寶,對其他各科教師教書育人亦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以院士自述文稿配以學術簡介和適量插圖構建,兩書各 90 篇文稿。力圖勾勒院士們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摯愛科學、造福人類的追求,以及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與行為方式。所選擇的院士既有德高望重的學科創建者,也有虎虎有生的中年學科帶頭人,兼顧各個學科門類;突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項目開拓者等。在篇目入選上,曾征求兩院的相關領導與部門。文稿編就后也曾經過各位院士本人或其家屬的改與確認。科學知識豐富、人文情感真摯,語言生動,故事動人,是中國科學文化有意義的積累
偉大科學家的成長和經歷往往值得研究和講述,它們會給人們帶來很多啟示,這些啟示有時候比知識的獲取更加重要。伊什特萬 · 豪爾吉陶伊追溯了依次出生在布達佩斯同一街區的五位具有獨特創造力的科學家的動蕩生活,他們是西奧多 · 馮 · 卡門、利奧 · 西拉德、尤金 · P. 維格納、約翰 · 馮 · 諾伊曼和愛德華 · 特勒。他們幸存下來,并成功地改變了世界。他們在一生中共同努力,相互影響。他們做出的貢獻,對20世紀一些最重要的科學和政治方面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他們是一群杰出的人才:維格納在沒有參加正式的大
本書的第一篇章“半生緣·追憶篇”,主要記述了徐吉謙教授的主要事跡和突出貢獻,尤其是在創辦交通工程學科時的努力和付出;第二篇章“一世情·緬懷篇”,主要包含了徐吉謙教授的同事、學生對其的緬懷和紀念。附錄則展現了徐吉謙教授的成果、榮譽,并包含了若干珍貴的歷史照片。
本書是國際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亨利·基辛格的傳記。基辛格作為白宮的首席外交智囊、顧問和國務院的首腦,參與制定美國外交政策,執掌美國外交大權,奔走活躍于美國和世界的外交舞臺之上。退出國務院之后,基辛格仍繼續為美國政府出謀劃策,對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產生過重要影響。本書重點展現了基辛格在白宮工作期間,幫助美國成功退出越南戰爭,打開中美關系大門,塑造中東和平局面等重要的外交成就。同時,與其他基辛格傳記不同,作者在介紹基辛格的同時突出了其在中美關系及美國與中國周邊國家的關系中的
紀曉嵐是清代的傳奇人物,婦孺皆知。他插科打諢,喜戲謔身邊人,連自己親家母也不放過;他喜好女色,廣蓄姬妾;他擇人相交,與錢大昕、戴震、劉墉等來往密切,卻與和珅結怨不淺;他非凡的文學才華,讓人嘆服不已。他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為國家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文化財富,是民族的文化功臣;他深受乾隆、嘉慶兩代帝王器重,官場沉浮四十余年。 有關他的奇聞逸事,數不勝數,或真或假,都讓人津津樂道。《紀曉嵐傳奇》一書帶你一起了解他一生的各種故事。
古代歷史學家馬丁·齊默爾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古代歷史學家之一,他用 4 個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展示了一個迷人的古代文化和人類歷史全景。這是一個隱秘而宏大得令你拍案叫絕的世界,這本書將為你展現的不止是有趣的歷史和文化,更有奇思妙想的神話世界。它闡述了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歷史,以及這些歷史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以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來表述全體,在中外學界都很流行。新文化運動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師生輩的聲音來概括整個運動,而忽視其多元并進的一面。在當年具有重大影響的“梁啟超系”,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希望“以解放求改造”,創造一種既不同于中國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實現再造文明,其目標和方式都與北大師生輩有所不同。同時,該群體并非既存言說中新文化運動的外在對立物,而是新文化運動的構成性力量,參與且形塑了時代的思潮。后來被歷史記憶所抹去的,也不單只是他們的文化觀點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