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承唐、宋、金之余緒,在汲取前朝郡縣制中央集權經驗的同時,又依據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后的特殊情況和需要,創造了行省制,以實現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中內重外輕、以內馭外的目標。元朝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其他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元朝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雄才大略之外,其他君主的功業都比較平庸。本書稿論述上邏輯嚴謹,引證正確,史料豐富。語言上深入淺出,方便大眾閱讀,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學術讀物。
清朝的建立大體與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相同時,清政府實現對全國統治之初,中國在綜合國力上居世界首位,但所面臨的是千年未有之變局,尤其是乾隆、嘉慶皇帝昧于國內外形勢,拒絕與外部世界聯系和向外開拓,清朝由盛轉衰。面對內憂外患,焦頭爛額的清朝統治者也在尋求振興,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等,但最終回天乏力。本書稿論述上邏輯嚴謹,引證正確,史料豐富。語言上深入淺出,方便大眾閱讀,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學術讀物。
本書稿從藝祖革命開篇,探究宋朝推行文治國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太宗的將從中御守內虛外,真宗的涵養崇儒,宋朝推行文官理政,所以文治昌盛,繁榮的經濟、文化、精致而強化的中央集權終究不能支撐起積貧積弱的政局,使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史的轉折點。本書稿論述上邏輯嚴謹,引證正確,史料豐富。語言上深入淺出,方便大眾閱讀,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學術讀物。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32輯,收錄35篇學術論文,分為名家訪談、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軍事史研究、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獻與考證、遼金元史研究、綜述與書評等欄目。
本書是潘世雄先生廣西民族史與民族考古研究工作50年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由于學界對于銅鼓的紋飾含義、銅鼓在歷史上的作用及其用法、銅鼓的鑄造和族屬等諸多問題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因而目前所得出之結論,不免有片面不足之處。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本書就銅鼓的分類、分期、形制、年代、紋飾意義、歷史作用、鑄造技術、鑄造地點和族屬等問題分十二章進行論述,彰顯了作者在廣西銅鼓研究與民族考古方面的學術造詣,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其對廣西銅鼓發展史與民族考古學的基本看法和新觀點,對研究和認識廣西古代社會發展狀況及其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輯的關于三代及其相關考古研究的論文集。第十集包括考古新資料,都邑探索,墓葬、城址與人群,手工業與重要遺物,天文與祭祀,學術史等六個板塊,收錄了該研究室在職人員和中外其他科研單位學者的論文29篇。
本書是由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出版的系列輯刊,計劃每年出版2輯。以介紹絲綢之路考古、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以及相關的學術著作書評為主要內容。本輯收錄論文12篇,書評1篇。
紀曉嵐是清代的傳奇人物,婦孺皆知。他插科打諢,喜戲謔身邊人,連自己親家母也不放過;他喜好女色,廣蓄姬妾;他擇人相交,與錢大昕、戴震、劉墉等來往密切,卻與和珅結怨不淺;他非凡的文學才華,讓人嘆服不已。他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為國家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文化財富,是民族的文化功臣;他深受乾隆、嘉慶兩代帝王器重,官場沉浮四十余年。 有關他的奇聞逸事,數不勝數,或真或假,都讓人津津樂道。《紀曉嵐傳奇》一書帶你一起了解他一生的各種故事。
古代歷史學家馬丁·齊默爾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古代歷史學家之一,他用 4 個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展示了一個迷人的古代文化和人類歷史全景。這是一個隱秘而宏大得令你拍案叫絕的世界,這本書將為你展現的不止是有趣的歷史和文化,更有奇思妙想的神話世界。它闡述了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歷史,以及這些歷史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作者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太史公。李長之以《史記》為切入口,通過洋溢豐富情感的文字,從時代、家學與人生際遇等不同角度,描繪出司馬遷跌宕起伏的一生,在領略史學巨著《史記》魅力的同時,一起見證司馬遷骨血中的堅韌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