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不少德國的外交官、學者、新聞記者、作家、醫生、商人,甚至家庭婦女,紛紛來到上海,留下了數量眾多的游記、書信、日記、回憶錄、報刊專欄文章等,記錄他們在這里的經歷和對這個古老東方國度的觀感。本書即據這些記錄選編輯譯而成,其中對上海城市建設的變遷、城市的風貌、在上海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國際貿易的真實情況、上海官員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態、中外交往情形、在滬外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等等都有生動詳實的記錄,是一部了解近代上海的珍貴文獻。
本書共分“皇城部落”“林氏部落”“氐人部落”“厭火部落”“白民部落”, 在書中, 你可以看到皇城、林氏、氐人、厭火、白民五大部落不同的風貌和民俗, 可以在小藏的視角下結識強大而神奇的守護神獸。這里面的許多奇人異獸都來自于《山海經》, 也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來自每一個走入其中的“游客”--當然, 無數的故事還在發生, 我們的文化瑰寶, 就如此代代傳承。
本書試圖以管窺水洞溝為題, 以水洞溝遺址的研究為核心, 結合世界各地其他地區的研究案例, 著重介紹舊石器考古的一些研究內容和方法, 希望能夠使讀者了解舊石器考古, 了解探索早期人類歷史的方法和過程。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考古新發現, 如《云岡石窟羅漢堂周邊及龍王廟溝洞窟調查報告》《甘肅涇川南石窟寺現狀調查及營造工程》; 二是研究與探索, 內容涉及西湖煙霞洞、陜西麟游石窟、甘寧地區北朝石窟寺等, 如《陜西麟游石窟造像分期試論》《杭州西湖煙霞洞蘇龕造像考述》《甘寧地區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調查與研究》等; 三是科技與保護, 如《基于三維模型的考古線圖提取在石窟寺考古中的應用前景分析》《試論潼南定明山石刻水害防治》等。
本書分為六編,由作者長期積累的四十六篇學術論文匯集而成。內容涉及先秦時期的禮制、文化、人物、軍事、思想與作者在一些重要學術會議上的發言,以及作者為他人作品所寫的序和師友追憶等。此外,本書在論述這些史實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創新性的學術觀點,對深化先秦時期的學術研究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這是一部全面展現近年來地理科學發展主要成就展示中華文明輝煌的普及性讀物。本書與中華書局聯合出版,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邀請中國著名地理學家聯手打造,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中國的自然地理狀況、重大的歷史變遷過程及其主要區域特征,較概括性地反映了中國極具特性的自然地貌,揭示中華文明發展的內生動力與輝煌成就,也同是展現了地理家眼中美麗中國美好愿景。地理與人類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割裂的重要關聯,并從根源深處發揮著關鍵的影響作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地理看中國》這一綜合論著的編著,應當體現二
從夏商周三代到秦漢大一統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法律、禮儀制度等由發生、成長、革新再到定鼎的時期。本書正是以該時期中國古代文明和國家互動互促的發展歷程為研究對象,對于中國古代文明社會形態、文明類型視角下的歷史分期、先秦華夏民族的形成,以及在這個歷史的動態過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節點,如三星堆古蜀文明、新出簡牘中表現的二十等爵制、秦漢之際的“漢人”與“海人”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國家、族群、文化在矛盾、沖突、博弈中不斷趨于一致的重要演進特征。
本書選取豫西山地集中連片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山區縣中人口最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嵩縣為研究案例,基于人地關系理論、區位理論、空間結構理論、路徑依賴理論、空間生產理論、生活質量理論和公共產品理論等地理學和經濟學相關理論,以山區縣域聚落的“空間格局——演變過程——演變機理——空間優化重構”為主線,運用自然斷裂點分類和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從七鄉鎮整體、不同高程、不同分區以及各分區下不同鄉鎮等多個尺度,對聚落斑塊和人口關系的時空變化進行分析;運用GIS空間分析方法結合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數和分維
盧偉如,一九一九年十月生于廣東省惠陽縣新圩鎮約場村。一九三七年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惠陽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一九四一年在著名的搶救香港文化人士的“秘密大營救”中任惠州秘密聯絡站站長。一九四二年加入東江縱隊,任大隊政治委員、支隊長、江南指揮部指揮員等職。一九四六年六月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后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調至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三縱,先后任步兵副團長、炮兵團長,參加了許昌、開封、洛陽、濟南攻堅戰以及淮海、渡江、舟山等戰役。一九五一年任華東第三炮校訓練部部長。一九五二年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