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東坡》是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名人大講堂“蘇東坡季”的文藝評論、專訪合集。收錄的文章,都已在川觀新聞上發布。全書共分四個部分:“讀·東坡”(閱讀蘇東坡書單評論)、“觀·東坡”(“四川造”紀錄片《千古風范蘇東坡》評論)、“賞·東坡”(話劇《蘇東坡》評論)、“品·東坡”(阿來、李舫、祝勇等名家談蘇東坡)。本書稿全方位、立體向讀者呈現多元的蘇東坡、鮮活的蘇東坡。更有利于向大眾傳播東坡精神、“三蘇”文化,對于樹立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打造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思政金課,這既是啟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實施05方案的初衷和目的,也是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目標和任務。本書匯集了近年來我們承擔的多個省部級和校級課題研究成果,以及取得的多個省部級和校級的優秀教學成果,均是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主要包括: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現狀調研報告、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以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實踐教學活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他的精神分析思想對心理學、文學、藝術乃至日常生活均產生重要影響。縱觀弗洛伊德的一生,他的思想在不斷發展、演變與更新,呈現出復雜性和發展性的特點。清晰呈現弗洛伊德的思想并非易事。本書作者史蒂文斯做到了這一點。本書采用人物傳記的寫作方法,以獨到的文筆,簡短的篇幅,清晰呈現弗洛伊德的一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及其當代啟示,書中視角獨特的見解能引發人們對精神生活本質的思考。本書文筆優美,觀點獨到,是一本了解弗洛伊德精神
本選題是“心靈塑造者:心理學大師及其影響”叢書(8冊)之一。該系列叢書由英國理查德·史蒂文斯(Richard Stevens)擔任叢書主編 , 由南京師范大學郭本禹教授和河北師范大學閻書昌教授擔任譯叢主編,選取對人類思想有重大影響的8位思想家,包括:弗洛姆(已出版)、達爾文(已出版)、弗洛伊德(已出版)、凱利、斯金納、米爾格拉姆、埃里克森和艾森克,對這8位思想家的思想進行權威闡述。喬治?凱利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人格理論家之一。本書采用人物傳記的寫法,結合凱利的個人經歷和著作,呈現凱利的思想并對其進
本書展示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來自城市和農村基層的江蘇開放大學優秀學員在城市基層治理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的實踐成果,從黨建、民生、應急管理、產業興旺、生態文明、司法綜治和網格化治理七個方面進行了梳理,總結提煉學員基層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探索,并圍繞城市基層治理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學術探討,是江蘇開放大學優秀學員扎根江蘇大地,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基層工作實踐的集中體現,也是江蘇開放大學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的成果展示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后的百余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 本書回顧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作者生動描繪了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20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
本書為“鄂爾多斯文博論叢”系列叢書中的第一本。主要包括文博新論、文物研究、博物館探索、鄂爾多斯青銅器研究、革命文物研究、民俗研究六個部分,匯總了鄂爾多斯文博界相關研究人員就以上方面問題的**思考。本書內容所涉主題皆是當下中國文物及博物館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的作者也多是奮戰在文博行業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這些思考對高校文博專業的研究人員、相關文博機構的從業人員勢必有所啟發。
本書是作者近些年關于宋、明、清等歷朝實錄的思考和研究。以宋、明、清等歷朝實錄為研究對象和基本史料,對這些歷朝實錄進行了由點及面的深入研究。在觀照民國以來學者關于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基礎之上,一方面,研究實錄本身的編纂及體例,對實錄的作者群體、文本形式等進行剖析;另一方面,對實錄所見政治視閾、邊疆視野和外交記錄等作了探討。此外,還深入考察了作為史料的實錄對歷史書寫的改寫,以及對明、清實錄和中、越實錄進行了歷時和共時的比較研究。
本書輯選了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的相關研究論文,研究內容涉及國內考古、中國古代經濟史、官制組織制度史、歷史地理、民國史、世界史等、斷代專門史等,如考察浙江余杭卞家山遺址良渚文化墓葬的分期、漢代南程墓地結構分析、唐代讓官、武漢輪渡開辦時間考、9世紀加洛林文獻中查理曼形象的刻畫與變動等,主題豐富、研究議題多元,收錄編排順序大致按照時間、中西的方式,本書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學生的研究成果集結,有一定學術探討意義。
本書所論諫議是指在古代,百官吏民針對國家事務或君主個人生活向君主發表意見及看法,或對君主過失提出意見并規諫其改正。諫議關涉言論,君主是否善于納諫是國家治亂的晴雨表。在治世,明君對于言者所諫之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會懲罰言者而導致言路閉塞。在亂世,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讒佞的小人,言者所諫容易觸怒君主或招致群小報復,導致殺諫、懲諫的結果。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傳世文獻、歷代相關研究論著,論述了秦漢諫議的若干重要問題,如秦漢時的諫官、諫議的種類、求諫應諫的方式、諫議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