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物質、制度、精神和藝術等層面描述了近代早期英國的宮廷文化,探討了英國宮廷的演變及其地位、宮廷文化與王權和政治的關系、宮廷文化與宮廷貴族的身份認同、英國宮廷文化與各國宮廷文化的橫向聯系以及與中世紀騎士文化的縱向聯系等問題。既為讀者提供一頓文化大餐,又能幫助讀者理解這一時期英國宮廷文化的歷史意義。
為加快構建當代中國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擴大當代中國研究所在國史學科的引領作用,貫徹落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十四五”規劃中關于學科年鑒的要求,當代中國研究所于2022年啟動編纂《當代中國史研究年鑒》工作,每年編纂出版一本。《當代中國史研究年鑒.2022》為首卷,包括學科發展概況、學術成果、學科動態、機構簡介和大事記等欄目,力求全面反映當代中國史學科的年度發展狀況,是一部具有綜合性、權威性、文獻性特征的年度資料性工具書。
呂祖謙是南宋著名史學家、理學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在歷史編纂學、歷史文獻學、歷史教育和史學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這些成就使得他在南宋乾淳之際的學術爭鳴,以及浙東學術特色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對于呂祖謙的研究,多從其學術特色方面來談,對于他的史學成就、史學思想等方面關注不夠全面,缺乏系統和深入的論述。有鑒于此,本書對呂祖謙史學進行了系統闡述,揭示其史學特色與價值,以期深化對呂祖謙以及南宋史學的認識。
本書主要面向高校師生,著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教育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借鑒,采用取長不論短的方法,著重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全書共八章,主要介紹了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探析、傳統文化教育的屬性和功能、大學生心理教育價值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關系、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整體性設計等內容。
本書是學界第一步有關蘇轍的評傳,對三蘇研究,尤其是蘇轍研究影響巨大。本屬于初版由臺北五南圖書初版公司于1995年出版處,距今已經有二十多年,印數極少,內地很少見。此次出版為修訂本,曾棗莊先生對原書做了校勘補充處理,重新推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 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 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安史之亂后,面對內憂外患,唐帝國江河日下,李唐的統治者作出了哪些決策。國家從揚棄、自信、包容和開放,走向固化、自滿、盲目和無序,為什么國運跌落并走向滅亡?
文史學者李旭東帶你揭開李唐王朝盛衰之變的歷史謎題,洞悉安史之亂后朝堂的風云突變;以多維度、全局化的視角,展現時代劇變中個人的抉擇和掙扎。 <
《兩宋之變》描繪了自1100年正月徽宗趙佶繼位起,到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南北對峙的歷史,展現了北宋帝國由盛而衰,急轉直下,最終滅亡,以及南宋軍民步步抵抗,最終立足江南偏安一隅的全過程。全書共九章,分別介紹了趙佶繼位,宋聯金抗遼,第一次汴京保衛戰,靖康之恥,南宋建立,金兵南下,川陜大戰,金國聯齊伐宋,宋朝反攻,南北對峙等情節。本書敘事宏大,架構嚴整,筆法平實,從客觀的角度,將北宋滅亡時軍民拼死抵抗的慷慨悲歌娓娓道來。上演了一幕幕或令人拍案而起、發盡上指,或令人椎心泣血、扼腕嘆息的歷
本書以《晉書》《資治通鑒》為藍本,用七個篇幅講述了十六國時期的歷史。司馬炎封王、立魯鈍太子司馬衷埋下隱患,賈南風亂政導致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此機會,紛紛而起,先后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十六個國家。本書詳細講述十六國從興起到滅亡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兩晉在此期間組織的歷次北伐戰爭,最后以元嘉第二次北伐失敗、拓跋燾飲馬長江結束。此中有“何意百煉鋼,化作繞指柔”的劉琨,有聞雞起舞的祖逖,有長天怒吼的武悼天王冉閔。當權者雄心勃勃,懷揣著一統天下的夢想,荼毒著生靈,踐踏著土地,直到夢碎。后來者擎
本書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始文獻匯編, 主要是為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提供難得的原始資料, 也可以讓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感興趣的一般讀者產生直接的觀感。一部部文學作品讓讀者認識蘇美爾和巴比倫人關于世界、人類起源和自身的理解, 一篇篇銘文讓讀者了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演進, 一份份契約和管理文書讓讀者看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生動的經濟生活, 一封封書信讓讀者感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