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謙是南宋著名史學家、理學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在歷史編纂學、歷史文獻學、歷史教育和史學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這些成就使得他在南宋乾淳之際的學術爭鳴,以及浙東學術特色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對于呂祖謙的研究,多從其學術特色方面來談,對于他的史學成就、史學思想等方面關注不夠全面,缺乏系統和深入的論述。有鑒于此,本書對呂祖謙史學進行了系統闡述,揭示其史學特色與價值,以期深化對呂祖謙以及南宋史學的認識。
本書主要面向高校師生,著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教育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借鑒,采用取長不論短的方法,著重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全書共八章,主要介紹了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探析、傳統文化教育的屬性和功能、大學生心理教育價值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關系、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整體性設計等內容。
本書是學界第一步有關蘇轍的評傳,對三蘇研究,尤其是蘇轍研究影響巨大。本屬于初版由臺北五南圖書初版公司于1995年出版處,距今已經有二十多年,印數極少,內地很少見。此次出版為修訂本,曾棗莊先生對原書做了校勘補充處理,重新推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 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 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二戰期間,上百萬的法國、比利時等盟軍戰俘被德國扣留。無軍銜的普通戰俘必須工作,地點可能在農場、工廠或企業。由于維希政府的合作態度,對法國或比利時戰俘的看守非常松懈,這使他們逐漸融入了德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困在德國腹地的戰俘似乎生活在一種另類現實中。他們被迫與家庭和過往生活切斷聯系,卻成為德國后方的重要勞力。德國婦女很難見到前線的丈夫或父親,卻得撐起后方經濟。在勞動中,有些戰俘與德國婦女互相愛慕,漸生情愫。德國政府嚴厲懲罰這種隱密關系。然而愛不分國界和種族,人類天性保有其天然的權利
提到美國西部,人們通常會想起魯莽好斗的牛仔、亡命之徒和牧場主。 不同于這些刻板印象,本書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將美國的邊疆歷史置于新的理解框架之中強調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產生,可以如何幫助人們促成合作、化解沖突。本書沒有把美國西部邊疆描繪成一個好漢與惡人相遇的地方。相反,馴服美國西部的真正英雄,其實是普通人在日常交往中推敲出的制度。正是這些制度確立了西進運動中土地、礦產、水域等自然資源的產權,激勵人們合作共贏,避免公地悲劇。
作者強調,隨著資源變得更有價值,或者建立產權的成本變
荷馬李身患殘疾,病弱的身軀、成長的經歷以及特定的時代特點使得他選擇與中國的變革力量結盟,試圖參與到變革中國的活動中,并將其作為自身的使命。庚子事變時他曾加入到保皇派的勤王活動中,后回美積極地組建華人軍事培訓學校;梁啟超、康有為訪美時,荷馬李曾熱情地陪同。他寫作的《無知之勇》轟動一時并在歷史中回響。他參與擬定紅龍計劃、與孫中山進行長堤會談,后成為孫中山的軍事顧問,武昌首義后陪同孫中山回中國,終因中風而回美,不久去世。他一生短暫,卻充滿傳奇。荷馬李一生與中國有不解之緣,但中國國內對
熱愛且了解香港電影的韓國知名電影記者、影評人朱晟徹,將從業逾20年間數十次前往香港尋訪張國榮足跡的珍貴資訊、曾與張國榮合作且關系密切的相關人員訪談,以關于張國榮,我想到的……12個關鍵字為線,與張國榮的作品世界和人生故事串聯,完成此部對哥哥張國榮表達遲來的告白的致敬之作這是張國榮與朱晟徹的故事,也是張國榮與每一個記得、喜歡、懷念他的人的故事。
本書是書信體的個人傳記。汪明欣是香港首位盲人作家兼音樂創作人。本書分為十八封信,是作者汪明欣寫給已故父親的,全書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了作者年少時患病失去視力,在黑暗中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與健全人一同上學,后又學習音樂創作,并投身公益事業,與眾多音樂人容祖兒、梁詠琪等展開合作,并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的故事。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經歷證明了,即使是盲人,也可以發光發熱,以自己的方式去影響世界,傳播愛與正能量。
本書為作者的自傳。書中以18封寫給已故父親的書信的形式,
公元前3~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一躍成為稱霸地中海的強權。本書采用快節奏的敘事方式,講述了羅馬從首次踏足希臘本土,到在馬其頓、阿哈伊亞同盟、帕加馬和羅得島間建立勢力均衡,再到最終消滅東征的最大阻力——馬其頓王權,呈現了羅馬循序漸進、勢不可當的稱霸趨勢。作者立足于全局視角,探究羅馬帝國主義從遠程控制到直接統治的轉變;也縱向挖掘,思索羅馬文化對希臘文化的吸收、抑制與自我塑造。征服希臘,羅馬最終得以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