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述晚清時代中國第一批出洋人士的游歷事略。選取的13位代表性人物,既有短期考察的官員,也有派駐他國的使節,還包括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13位人物是謝清高、斌椿、張德彝、郭嵩燾、黎庶昌、李圭、何如璋、王韜、徐建寅、傅云龍、薛福成、康有為、梁啟超。這些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們游跡廣遠,觀察敏銳,能將所見、所感、所思做出翔實敘錄,把亞洲文明的古老淵源,以及各國的文化遺存、歷史事件、風俗世情、城市面貌、鄉村景況等,在筆下如實呈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游歷作品,且文字敘述優美,寫景狀物非常生
本書講述了唐前及唐五代石刻、宋代石刻、元代石刻、明代石刻、清代石刻、民國石刻等六章內容。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的美術家們以美術為武器,投身抗日洪流之中。他們在抗戰期間創作的以抗日為題材的美術作品,既有直指日軍侵略意圖和行為的,又有控訴侵略者暴行、弘揚團結御辱精神、彰顯保家愛國氣節的,對水深火熱的人民來說,是一劑興奮劑;對侵略者來說,是揭開罪惡陰暗的力量之手。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是特定時期內的特殊文化形態,是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環。梳理中國美術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功績,不僅有利于激發當代藝術家的民族責任感,而且對建構中國當代的藝術形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朱自清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到浙江一師任教。本書由此開始,以朱自清在這段時間的文學創作為切入口,綜合文本研究、資料旁證,追尋朱自清先生在江南五年的足跡。詳細考證了他在這段時期的工作、生活、創作、交友以及心路歷程。主要包括在浙江一師、揚州省立八中、上海中國公學、春暉中學等校任職的經歷,以及在臺州、溫州的游歷。這段時間,朱自清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是他投身教育界的開始,也是他文學創作的起點,在其人生中至關重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稱“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通俗易懂,有“詩魔”“詩王”之稱。年輕時,他懷著“兼濟天下”的抱負,直言諫上,創作了大批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多次貶謫后,寄情山水。他一生創作了三千多首詩,其中《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等極負盛名。本書以時間為軸,用細膩的文筆還原了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現了他雖歷經坎坷卻堅強不屈、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時代。
本書是一部簡明的歷史工具書,以詞條形式,介紹自遠古到20世紀初葉中外文明史上的重要史事。以史為據、客觀平實的原則,內容主要依據中外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并參考了具有權威性的研究著作和工具書。
大明三百年正是東西方勢力此消彼長的重要時期,占據明王朝國祚六分之一的萬歷時期,無疑又是最令人矚目的轉折點。萬歷朝十年輝煌,十年傳承,十年平庸,十年荒朽,為后世留下了太多回憶與反思。 本書完整記述了萬歷一朝的興衰榮辱,上溯嘉靖末期,下迄滿洲勢力的崛起。作者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對萬歷時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做了詳盡描寫:大明政局的紛紜復雜,張居正的崛起與落幕,波譎云詭的宮廷奇案,寧夏、朝鮮、播州三次大戰的風云激蕩,萬歷的怠政與民生的凋敝,東西方力量的此消彼長,女真的壯大與王朝的更迭…… 透過層
本書主要介紹了上海市虹橋路的變遷史。在書中,除了地圖、歷史照片等影像資料,還匯集了歷史報刊、指南、同時代人的研究報告等文獻資料。首先,相較于地圖、影像資料有助于為研究者快速建立空間層面的基本觀感,文獻資料則能夠為了解當時的道路沿線風貌提供更為詳細的細節支撐。其次,在復原如今已經消失的歷史風貌和無形文化遺產方面,文獻資料的價值尤為明顯。最后,通過對豐富的文獻資料進行比對研判,有助于我們厘清眾多涉及虹橋路沿線建筑、機構、空間的疑團和謬誤,為歷史風貌保護夯實基礎。
本書通過收集整理相關的當地文史資料、田野調查和走訪村民,力圖將回憶與史料相結合,盡可能地“還原”與“再現”村民記憶中的歷史,包括家族的遭際、建筑的故事、時代的變遷、個人的身世與經歷,以及如今已漸漸式微或已消失的手作與民俗文化等,是對古村落以及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民族認同與社會整合研究” (17ZDA180)的階段性成果。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天翻地覆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但是,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20余篇,從秦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