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夜談》由秦淮區檔案館,秦淮區地方志辦編著而成。全書圍繞古往今來秦淮區域內的有名人物、老建筑、老地名、歷史典故及文化藝術等展開敘述,文中除依據正史外,也以書札、筆記等文獻資料為據,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史價值,語言采用文言白話交叉表現的形式,雅俗共賞,全書分為“人物春秋““城南記憶””文史研究”“史志資料”“碑文點校”等部分,其中有一些文章有考據研究的特點,是一本綜合的地方志文獻,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本書是秦淮區檔案館、秦淮區地方志辦對朝天宮這一古建筑群的歷史及其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考證和研究的學術成果。朝天宮古建筑群,位于水西門內莫愁路東側冶山上,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王府大街朝天宮6號。以其豐厚的人文景觀和壯麗的建筑風貌,成為展示南京古都文明的重要窗口。本書沒有枯燥地介紹建筑在不同時代的面貌改變,也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這里所發生的的歷史事件,而是以時間順序,將歷史事件如故事一般講述給讀者,通過講述歷史描述出朝天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面貌,使讀者仿佛漫步在那充滿年代感的古樸宮殿。
我們都聽說過莎士比亞,但他為什么要比其他作家更經久不衰?你對這位世界上著名的劇作家了解得夠不夠?能不能隨口說出莎士比亞作品中人物的特點?能不能在有關這位吟游詩人生平、作品和傳說的討論中侃侃而談呢?本書由一流的莎士比亞學者為我們介紹他的生平和作品,從作者身份的謎團到關鍵概念、主題和主旨的意義,以及他杰出不朽的文學和語言遺產。
本書是大村智先生的自傳。大村智先生是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 被譽為“拯救2億人的化學家”, 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在書中大村智先生按照時間順序, 既講述了自己的家族歷史、出生年代、成長歷程、求學之路、成功之道, 也講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婚姻狀況、研究成果、交友涉獵、故鄉情懷, 并重點回憶了他在長期從事微生物活性物質研究工作中, 如何發現阿維菌素, 阿維菌素經改良, 制造出能提高殺蟲效果的伊維菌素, 并研制成治療盤尾絲蟲病的特效藥異凡曼霉素, 拯救了全球2億多病患。本書生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老杜”。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少年時代過著較為富足的游歷生活,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為實現心中的抱負,他來到長安,然而多數努力付諸流水。安史之亂爆發后,他雖然四處漂泊,但依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本書詳盡地展現了杜甫曲折的一生,生動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而衰、急遽轉變的社會現實。
本書首先從史源的角度闡釋了“經典”概念的誕生和變遷,經典閱讀的價值與意義。然后按照我國傳統知識分類體系,分經史子集四部對經典要籍進行了導讀。最后介紹了文史類工具書、推薦書目的用法,為讀者進一步探索提供了工具。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又漫游歐洲五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兩部游記,這兩部作品以寫景為主,再現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蒼茫異國他鄉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本書作者將帶領讀者走進朱自清時代的歐洲,讓今天的人們對歷史、自然、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本書以散文體裁,追尋朱自清先生游學歐洲的足跡。以朱自清在這段時間的游學路線為切入口,綜合文本研究、資料旁證等手段,詳細考證了他在這段時期的學習、游歷、交友以及心路歷程。主要包括自哈爾濱、西伯利亞到西歐路上見聞,在英國
蘇珊?桑塔格(1933~2004),美國第一代公知,與漢娜?阿倫特并稱為美國20世紀知識界的兩位女神。作為文化評論家、小說家、電影制片人、導演和劇作家,她是不平凡的知識分子,也是引領時代的流行偶像。作者在本書中描繪了這位迷人女作家充滿矛盾和沖突的一生,探討了桑塔格在影響美國民眾文化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從這位精神偶像的人生歷程中反觀當時動蕩的美國社會發生的文化變革。書中還包括了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丁?戈迪默和桑塔格兒子大衛?里夫的訪談以及桑塔格與她的發行商羅杰?斯特勞斯的信件,具有較高價值。
北京城建城的歷史悠久,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同樣悠久。本書系統介紹了老北京都城建設的沿革,將老北京光陰的故事訴諸筆端,娓娓道來。本書共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追根溯源元大都都城的修建。從元朝的至元三年到至元八年,五年元大都的都城建造完成。第二部分北平戰事:元大都的改造與永樂遷都。介紹明朝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的起因與過程。第三部分改建都城:北京內城現雛形。介紹了明朝正統年間,阮安盡心盡力完成北京都城的改建工程,以及他還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第四部分保衛都城:瓦剌的崛起與明朝邊防的削弱。蒙古的瓦剌大
本書以實地考察和相關文獻資料為據,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圖像采集、數據測量、線圖繪制等第一手資料;探析和考辨了“三大士”與十八羅漢群像題材組合的造像思想來源和信仰轉化;分析了崇慶寺宋塑的世俗化藝術特征和羅漢像“溫潤含蓄氣象”的時代審美意蘊。長子崇慶寺宋塑造像乃至山西北宋佛教造像藝術,充分反映了北宋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集中體現了佛教宗派之間、佛儒道之間圓融的美學思想,傳達了佛教“覺悟人格”和與儒“共同治世”的人生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