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享林語堂交友待人的故事,分析品評林語堂的人生觀,呈現真實的林語堂形象。林語堂一生交友甚廣,有魯迅、胡適、郁達夫、章克標、蔡元培、簡又文、老舍、徐志摩、海戈、謝冰瑩、陶亢德、邵洵美、賽珍珠、錢穆等同事、作家、文人、女兵,也有學生、電影明星、記者等。通過這些朋友對他產生重大影響和幫助的人,林語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大師。林語堂交友待人方圓有度,秉持中庸的精神,與朋友無論相得還是疏離,他始終以開闊的胸襟,儒雅、和諧的態度處之。他的“半半”人生觀使其建筑起明慧、寬懷、達觀的人生。
本書是一本從地緣視角講述三國歷史的學術文化類大眾讀物。作者以“地理為經, 歷史為緯”, 用“地緣”這個探究“人與環境”相處之道的視角解讀這段歷史。他以東漢末年至晉朝期間的三國時期為切入點, 從十三刺史部開始, 展現了當時中國的地理環境。基于行政、地理、氣候、人文息息相關, 在科技不發達的歷史中, 地理板塊之間的關系影響了許多選擇。中國人常說的“天時, 地利, 人和”等成功要素, 其實都是地緣要素的一部分。在這部書中, 作者深入淺出地揭秘了時代英雄、關鍵決策背后的地理因素, 帶領讀者從一
本書由著名作家陳保平、陳丹燕采訪武康大樓里的居民, 由居民們講述這座大樓的歷史。受訪者有畫家、大學教授、建筑系教授、作家、醫生、物業經理、公司職員等多種身份, 敘述了武康大樓和中國、上海近現代百年的歷史, 講述了當時的文化演藝界人士以及公司職員等的豐富生動的人生故事。宋慶齡、趙丹、王人美、巴金、鄭君里、孫道臨、秦怡、謝晉、王文娟等文化演藝界人士, 在這座大樓以及附近穿梭, 讀了猶如身臨歷史之境。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文化基礎。
本書是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著名指揮官利曼·馮·桑德斯將軍在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擔任德國駐土耳其軍事顧問團團長的五年的回憶錄,還包括一些當時的電報和相關的檔案資料等。內容包括桑德斯當時的日常工作的敘述、他自己的感受、戰爭前后及戰爭中土耳其軍隊的一些情況、戰爭的細節經過等。
本書講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的故事,同時描繪了整整一個時代。這個人讓我們對世界的全部看法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他通過他的思想推動了現代科學的突破,卻在占據科學前沿二十多年后發現自己已成昔日英雄;他竭盡全力為人權與和平而戰斗,卻沒有得到他所夢想的種族背后的寬容。在愛因斯坦神話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他的研究對于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有著怎樣的意義?
本書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 幫助學生了解黨史、國史、國情, 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2023年修訂版充分體現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全面準確地反映中央關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最新精神、最新論斷、最新表述。
本書內容主要介紹了中國科學院100位院士成長歷程,從院士們的成長歷程中閃發出來的愛黨愛國熱情,刻苦學習奮力拼搏,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素質和修養,還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為我國科技技術勇攀世界高峰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們的事跡對鼓勵當代青少年努力學習、立德樹人,具有深厚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本選題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主要編寫群體,通過他們對自已在成長過程中精彩時光的回憶,讓讀者感悟成長成才的不易,從而使他們產生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學好文化科學知識,學好本領,
本書以亞歷山大一世締造“神圣同盟”的過程為主線,輔以對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的政策描述,解讀了拿破侖戰爭后的歐洲格局,分析了亞歷山大一世的心態轉變歷程,以及美國、英國、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詮釋了沒有具體內容、僅憑兄弟友愛結盟的“神圣同盟”為何會遭到反對,以及美國為何從孤立主義轉向門羅主義。
本書深刻解讀影響其歷史走向的羅馬帝國前十二位皇帝, 將這十二位皇帝置于社會、政治和最重要的家庭背景中, 重新審視一個個關于背叛、陰謀、親情、愛情的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在這里, 關于帝王的神話被打破, 他們更具人性的一面重新浮出水面。在作者筆下, 塑造這十二位皇帝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勝利和元老院的演講, 成長的環境、與家人的關系也至關重要。
本書是《十二次訪問:策展人》的姊妹篇,同樣由十二篇訪談組成,受訪者是十二位活躍的年輕藝術家。她/他們以80后為主體,自2010年前后開始進行藝術實踐。本書以2020年和2021年為一個時間切片,記錄、整理了她/他們近十年極具創造力和多樣性的案例,試圖呈現一份關于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人類學”樣本,喚起讀者對她/他們的好奇心,同時本書涉及的大量案例和工作方法也可以作為資料供更年輕一代的藝術從業者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