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慶親王奕劻的生平為線索,分十六章陸續介紹了慶親王一脈的承繼,奕劻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包括他在中法戰爭、晚清海軍建設、甲午中日戰爭、戊成變法、清末新政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作為與影響,以及他在晚清政局中與各類親貴權臣的人際關系,系統研究了晚清政治史。
1762年7月,朝鮮王朝英祖李昑廢黜王世子李愃并將其關入柜中致死,史稱壬午禍變。這一朝鮮王朝史上蕞大的悲劇歷來眾說紛紜,本書就是韓國知名古典文學學者鄭炳說針對這一謎團的歷史佳作。全書沿著李愃的人生軌跡,深入當時的朝鮮宮廷,探討了國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嬪惠慶宮、世孫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宮、內官、內人等面臨的現實,以及他們的夢想與欲望。借助相關史料,作者對思悼之死進行了全面、細致、立體的考察,不僅突破既有學說理論,闡明了這一事件的真相,也從文獻的蛛絲馬跡中讀出了隱藏在權力背面的統治者英
本書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學術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熟悉、擅長的研究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闡述,并整理了相關古籍和文獻,對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見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傳統中國文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學術著作。本輯主要內容側重于傳統中國經典、文獻及地方人物、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若干主題:經典新詮、傳統文獻及其整理、地方人物與文化、札記與書評和史料輯存。
本書共二十三回,主要內容包括:優秀學生 喜結連理;潔身自好 嫉惡如仇;參加革命 宣誓入黨;發展黨員 點燃星火;經濟斗爭 智取敵輪;擴充武裝 開辟據地;蘇澳劫糧 虎口奪食;強化培訓 提高素質;臨危受命 冒死諫諍等。
本書是一本通俗理論讀物。該書將130部中華經典讀本按照經、史、子、集四大部分類,對每部中華經典的歷史地位、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核心思想以及價值影響做簡單的介紹。經部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內容;史部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內容;子部分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蒙學等14類;集部分為小說、總集選集、別集、戲曲、文論5類。所選內容有助于中學生以及普通讀者便捷、全面地了解中華
本書內容涉及格魯吉亞社會、政治、經濟、安全、民族和宗教等多個領域。在格魯吉亞的外交環境和對外政策部分,全面呈現了多位外國學者對轉型背景下格魯吉亞的國際地位、面臨的挑戰和政策選擇路徑的不同觀點;在格魯吉亞與世界主要國家和組織的關系部分,分別介紹了俄羅斯、歐盟、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對格魯吉亞政策及存在的相關問題;在格魯吉亞國內問題部分,選取了社會、經濟、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宏觀上展現了格魯吉亞的現有國情及其發展前景。
《考古學集刊》創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2集,每年出版1集。該刊主要刊登長篇田野考古發掘報告、考古研究論文,以及有關科技考古的實驗報告、論文等與考古學相關的學術性、資料性論著。固定欄目有調查與發掘,研究與探索,考古與科技,變動欄目有考古學家與考古學史,國外考古,學術動態。自1981年創刊以來,在學界已有很大影響。本集共收錄8篇文章,內容包括考古調查與發掘簡報、專題研究、考古學史等板塊,兼顧宏觀研究和微觀探索,質量較高。
這是一本地方人物文化研究文集,無為,是鑲嵌在皖江大地上一顆璀璨的紅色珍珠。據不完全統計,僅登記在冊的無為籍革命烈士就有3173名,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值得我們銘記的英雄壯歌。2021年2月,黨中央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了緬懷先輩、啟迪后人,配合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中共無為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無為市檔案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繼續編纂《無為黨史人物傳》(下卷)一書,其中,下卷收錄了無為市80多名先進黨史人物,預計30萬余字。該書的出版對于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
本書綜合利用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資料,運用二重證據法、列表法、綜合分析法和比較法等研究方法,以秦人出行為專題,在深入探討秦人出行及其信仰的基礎上,對秦人出行禮俗和對外的文化互動與交融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本書主要章節有:秦官方出行概述;以秦簡所見來探究秦人出行禁忌;禮俗禁忌綜述,秦人相關的交通課題;秦軍出行制;秦人出行輿制的變遷等。在參考了豐富的研究史料基礎上,作者具體細致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橫跨多個角度對單一出行問題的研究,可供相關行業研究者閱讀參考。
本書講述: “天體星象紋”與古代天文學知識息息相關, 是先民觀照自然、思考自我而萌發的宇宙觀的物化, 它常現于禮器, 是先民祭祀活動中溝通天神的鑰匙, 它反映著先民天文、科技、工藝發展的水平, 亦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社會結構、社會分工、社會矛盾, 及其宗教思想。“天體星象紋”產生后并非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古人對自然天體運轉規律的認識加深, 以及古代工藝技術水平的進步, 它的圖形、圖式及審美特征也在不斷地隨之變化。從初創時期的粗礪到鼎盛期的規整而精密, 從器物紋飾構圖的中心到晚期的邊緣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