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除了慶賀、紀念文章外,還有不少研究論文,有的作者從作品文本出發,闡述魯迅的立人精神;有的作者搜集整理歷史資料,挖掘魯迅生平事跡,讓讀者看到一個更豐滿,更真實的先生形象;有的作者梳理了海外的魯迅著作譯本,對于讀者了解魯迅著作的海外傳播很有幫助。
漢字道法自然,書法呈現漢字之美。書中的李斯、蔡邕、鐘繇、衛夫人、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13位書法家,以人生的磨礪和揮毫,鑄就了中國書法的天花板。他們創立、承續或改變了書法的走勢。書法在師徒、族人和摯友之間的傳承與激發令人深思。書法極品的背后,是國朝風云和人生際遇碰撞后的苦澀與馨香。大師們被反復鍛打的人生,波瀾起伏地迸發出書法長河中的千古絕唱!
本書是一本適合書法教育的品質讀物,注重審美和品質的傳導、感悟。
唐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周秦之變以后再次經歷重大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時期,魏晉以來相承之舊局面,趙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時期發生轉變與定型。唐朝以其富強,振作九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濟天下之溺;唐宋并稱,既有時間上的相繼,又有文化上的相異。唐、宋的時代特色及其歷史定位,要求唐宋歷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單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畫地為牢各自為戰的舊局面,構建“唐宋史觀”的新思路,樹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為宏觀的歷史視野中觀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變。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
日本人的“單一民族說”在自近代以來的日本人的思想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但是戰后不斷有歷史學家挑戰這種“通說”,網野善彥顯然是其中旗幟頗為鮮明的一位。本書的最大特色在于,網野在自己的學術體系中第一次采用了“東與西”的地域歷史視角。他對于“東與西”差異和聯結的探討是多層次、跨學科的,包括從語言和民俗看東西社會差異,從考古學上的石器、古墳等看繩文文化和彌生文化,從“東馬西船”“騎馬武士和海賊”“東將門、西純友”“源氏和平氏”等看東國國家和西國國家。以上是前七章的內容,每一章圍繞的都是日本歷史上頗具代表性的
本書收錄了作者研究近代華北區域史的重要文章,主要涵蓋理論前沿與概念解讀、區域經濟與市場體系、城鎮發展與社會流動和日本在華北的經濟掠奪等方面。這些文章為研究近代以來華北區域史的奠基之作,引領和帶動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本書主要側重從全方位、宏觀的、科學的角度進行邏輯分析和理論論證中國朝鮮族如何成為中華民族一員、特別對中國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貢獻。為研究者提供一部綜合宏觀立體論述跨界民族——中國朝鮮族方面的著作,以期在理論和體系上都有新的突破。從理論層面而言,我國是一個多跨界民族國家,研究此問題,特別是朝鮮族跨界問題,用事實彰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正確和偉大;從實際意義層面而言,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為推動國家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建設服務、以及
本書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走西北角”社會實踐活動甘南線的行走記錄。甘南線連續三年的“重走西北角”活動對甘南藏區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演變作了真實而生動的記錄,它對了解甘南藏區社會文化的真實景象有著特殊的意義。本書詳細而生動地展示了重走行程中甘南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革,其行程涵蓋合作、夏河、卓尼、迭部等甘南藏區重要區域,視角遍及市鎮、寺院、村落、牧場,人物囊庫了官員、市民、牧民、喇嘛、商販、大學生、民族藝人等各行各業,對歷史變革中的甘南社會進行了全景式的記錄和書寫。本書包括
本書十大章共分70個小節詳細描述了于謙從出生到“唯留清白在人間”的一生, 語言樸實生動, 雅俗共賞, 以極其細膩的筆法, 走近于謙, 解讀他身上諸多閃閃發光的優良品質, 是廣大讀者的福音, 具有閱讀性, 也具有收藏性。
本書以清澈健雅的筆調, 豐富的細節, 描繪出文天祥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法天不息”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 展現他視死如歸的浩然氣概。
本書從超級大國美、俄到發達國家英、德、法再到熱點地區中東各國, 國家軍備之軍事人才始終備受關注。在熱點問題、國際爭端越演越烈的情況下, 軍界將帥或以強硬手腕“亮肌肉”“秀鐵拳”謀得互相牽制的穩定局面; 或以柔和態度、斡旋智解, 化干戈為玉帛。在打擊猖獗的國際恐怖勢力的活動中, 他們沖鋒陷陣, 武斗智取, 為維護世界和平、創造穩定的發展環境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