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創刊于19世紀中葉(1851年),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紐約時報》自創刊以來就有了對中國的報道,其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系列報道之深入,令人驚嘆。本套叢書分三本:
《共和十年:<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 1911年,辛亥革命終結了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國處于前所未有的激變之中:新舊制度變換、新舊思想沖撞、各種政治勢力交替,內憂外患,國民彷徨,許多影響中國發展的事物和思想皆發端于這一時期。危機與希望僅一線之隔。<
【內容簡介】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晚清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本書所反映的時代,中國正經歷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劇痛。《紐約時報》以
《浴火重生:<紐約時報>中國抗戰觀察記》:1937年7月7日,日寇進攻盧溝橋的炮聲宣告中華民
北洋政局,前后十七年間,自總統、國會、內閣,以至大軍閥之起伏、小軍閥之升沉;如戲劇之一幕一幕,如弈棋之一局一局;或由于派系戰爭之勝負,或由于依附勢力之消長,倏興倏滅,遂演成這一期間動亂之歷史。
北洋時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指民國初年到民國十七年之間。袁世凱在世時,北洋派是完整的,也可以說就是袁世凱派,袁死后,則各自稱雄,誰也不肯服誰,于是形成了分裂,皖系、直系之名才告出現。直皖戰后,奉系又露頭角,直、奉戰后,國民軍系脫穎而出,加上所謂魯系、新直系、辮子軍等等,
《帝國的回憶(第3版):<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
《共和十年(新版):<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
《共和十年:<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
《浴火重生(第
全書以意識流的跳躍筆法,寫出了軍閥官僚和外交界上層社會人士的驕奢生活、雜事秘辛;寫出了她對顧維鈞外交事業的支持和幫助;寫出了她的家人近戚的離合悲觀以及她與顧維鈞夫妻間感情的和諧與隔閡,波折與破裂。文筆細膩、坦率,富于感情色彩。
正如黃蕙蘭在書中所說:我嫁給顧維鈞,在他當駐法、駐英、駐美大使期間,我過著令人興奮的日子,和各種有趣的人們生活在一起。不過這不是一本談論政治的書,這是一個女人身世的故事。
本《春秋左傳》文本足全,為全譯全注本,包含《春秋》和《左傳》的全本。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等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是不朽的元典之作。它以敘事解《春秋》,記錄了約兩個半世紀的歷史事件,塑造了一大批歷史人物群像,在經學、史學及文學等方面,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物語日本》:“物語”相當于中文的“故事”或“傳奇”。《物語日本》收入的是談速食面、澡堂泡湯、忍者劍客、發財貓、《荒城之月》、《竹取物語》、歲時紀事的日本生活尋常小景。全書深入淺出、頭尾俱足,來龍去脈、應現全身。但所談卻時時處處展現日本平民文化的根本性格。全書用中文寫作,文字自成一格,流暢中不失獨有的異國風味。本書雅俗共賞,可從中了解日本文化,特別是日本大眾文化,真正體現了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這句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