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研究》是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研究著作。本書先是深入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價值、衡量標準和內容,詳細解讀了“兩創”方針的內涵、必要性、原則、維度和限度;接著探討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目標指向、基本任務和環境要素,以及在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路徑和思想、人才、體制、法治等方面的保障機制。最后,本書展望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未來趨勢,明晰了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
杜甫的詩歌整體上有一種敘述性, 作者精心選譯了129首杜甫的詩歌,按照詩歌呈現的時間、地點有序排列,串聯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詩人的自傳,而作者則淡化到極致,這種傳記寫作方式也稱為以杜解杜。 英文原版于1929年出版,是英語世界的第一部杜甫傳記。作者按照杜甫居住地的變遷來對其生活劃分片段,包括童戲時代、弱冠時代、壯游時代、中年時代四部分,從杜甫的童年講到他離開華州,直觀展現了杜甫輾轉顛沛的人生經歷,可算是杜甫前半生的傳記。
本書為許大立報告文學集,所收文章既有對重慶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涉及的相關人物的忠實記錄,也有對重慶醫療衛生專家矢志不渝、全身心投入醫學事業的熱情謳歌,還有對重慶本土地方名人珍聞逸事的專訪采寫。作者以紀實手法,通過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故事,抒發了對生活、生命的感慨,表達了對未來的希冀與期待。書稿語言曉暢,文字感人至深,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張之洞作為晚清重臣,參與諸多重要政治事件。相較張之洞督鄂時期,學界對其督粵時期的研究仍屬粗略。本書充分利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歷史研究院所藏相關檔案,以權力具體施行為切入點,考察張之洞督粵政事,提供了觀察辛酉到甲午間兩廣總督權力結構的事例。在“內輕外重”的格局下,兩廣總督并非擁有無限權力,而是受到中央、地方官紳、省級大員、列強的限制,這些限制因素在清季逐漸演變為具象化的分割,終成“內外皆輕”之局。
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戰爭,在實質上是革命。經過這場戰爭,中國從政治到社會等各層面均有深遠變動。這一時期,地方社會既有的軍政力量在革命過程中不斷分合演進,深刻制約了國民政府對地方政治的整合。本書從軍事和政治的互動與關聯出發,探討北伐時期地方軍政格局演變和政治整合歷程,進一步揭示地域社會原有的社會關系與革命陣營內部派系分合的復雜糾葛。
《當卡夫卡迎面走來……:一本回憶錄》是弗朗茨·卡夫卡的朋友、親戚和熟人對他的回憶,這些文字時而令人驚訝,時而相互矛盾,但共同構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畫面。本書試圖通過卡夫卡親友的視角來揭示這位神秘作家的真實面貌。本書主編漢斯-格爾德·科赫精心挑選了那些能夠反映卡夫卡個性和真實生活的文章,同時排除了那些撰寫者過于自我中心或與事實不符的記述。本書的特色在于,它不僅僅是對卡夫卡生平的再現,更是對他人格的探索。通過這些文章,讀者可以窺見卡夫卡的內心世界,以及他與周圍人的復雜關系。
我國史學自古以會通為己任,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鄭夾漈取歷代之籍,通為一書,無不高屋建瓴,以求鴻博。近世以后,西學東漸,學尚分科,史為斷代,以求精深,或失褊狹,有昧于史事演進之大勢。唐代結束魏晉以來相承之舊局面,宋代呈現歷史文化之新面貌。唐宋之間有一個長期的變革過程,唐宋并稱,既有文化形態上的相繼,又有歷史風貌上的轉型。時代特色及歷史定位,要求史學研究突破單一的唐史與宋史研究畫地為牢各自為戰的舊局面,構建“唐宋史觀”的新思路,樹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為宏觀、通達的歷
本書上下兩編,上編“秦漢禮制與律令”,共計5篇,關注近年來新出土的秦漢律令類材料,集中梳理與禮制有關的祠祀、喪葬、宴飲等律篇、令篇及儀注文本,尤其注重從中發掘秦漢禮儀類律令與禮經之間的內在關聯,由此考察秦漢國家通過禮制與律令進行統治的具體方式。下編“六朝隋唐禮學與禮議”,共計8篇,關注六朝隋唐的禮議,或圍繞禮學名家,或圍繞專場禮議,或圍繞禮議中所呈現的某種經學理念,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整體上合而觀之,構建六朝隋唐禮議之取證與推理方式的宏觀圖景。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動,皇權的逐步強化,朝廷禮
本書內容包括:“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爽文”——齊橙訪談錄;“游戲本身并不高級,高級的是背后的電競精神”——蝴蝶藍訪談錄;網絡小說的文化傳承——阿菩訪談錄;“網絡文學現實主義題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何常在訪談錄等。
本書選取了《山海經》中的三十余種異獸,在解析相關原文的同時,以名卡的形式介紹動物的名稱、居住地、特征、寓意等。圖片方面,每種形象除選取古書中兩幅相關線描圖外,還精心創作了極富視覺感染力和創意的神獸圖,呈現出不同于以往手繪插圖的新奇風貌,為孩子們打開一扇貼近神話傳說原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