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是以編年體全面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領域重大史事的資料書,旨在為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同時也為國內外讀者查閱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資料提供方便。舉凡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教育、衛(wèi)生、民族、社會、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區(qū)劃、災害、氣候、生態(tài)、資源、軍事、國防、外交、對外聯(lián)系和國際反應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編寫之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1957年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第九卷,起止時間為1957年1月1日
《地
本書是本社的重點影印圖書項目“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之一種。全書20冊,收錄河北大學圖書館所藏的20種方志,包括康熙《寶坻縣志》、雍正《高郵州志》、《民國淮陰志征訪稿》等,其中10種為孤本,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史》講述了:1911年,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引爆了整個世界。歐洲列強紛紛全面動員。傾其全圖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zhàn)。綿延千里的鐵絲網(wǎng)壕溝陣地,成為列強意志拼搏的角力場。數(shù)以百萬計的軍人在破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
《田野考古繪圖》結合考古學實踐,從制圖的基本知識、圖字,素描、田野繪圖的方法等方面人手,分門別類地講解了繪制田野繪圖的兩大基本類別,遺址圖、墓葬圖的方法。并結合正、誤兩方兩的實例,對插圖的正確性、藝術性進行了點評。是一部指導性、操作性很強的考古繪圖教材。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編年》)第四卷,起止時間為195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編撰過程中,注意突出1952年的歷史主線,即《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所指出的,“一方面爭取抗美援朝斗爭的更大勝利(包括和平解決的勝利),另一方面爭取完成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的主要準備工作”,以及圍繞這一主線所發(fā)生的幾個最為重要的事件,即開展或繼續(xù)開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力圖反映1952年歷史全貌。 本卷條目的主要資料來源于當時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編年》)第六卷,起止時間為195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國史編年》不同于一般的《大事記》。其體例兼采編年與記事本末兩種史書之長,即:以“綱文”按年、月、日排列大事;“目文”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部分重要條目后附以“文獻”,并加“注釋”和圖片。 “綱文”力求簡明、準確,經(jīng)得起查對核實。“目文”敘述事件起因、經(jīng)過,力求完整和客觀,一律不作與記事無關的描寫和評論。文獻參照《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的編選范圍,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編年》)第五卷,起止時間為195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編寫過程中,注意突出圍繞1953年三大任務形成的主線,即《人民日報》本年元旦社論所指出的:“1953年向全國人民提出了三項偉大的任務:一,繼續(xù)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爭取更大的勝利;第二,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度建設計劃;第三,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以及圍繞這一主線所發(fā)生。的其他重要事件。 本卷條目的主要資料來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有史以來規(guī)模大的戰(zhàn)爭,無論是戰(zhàn)火波及的區(qū)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zhàn)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 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具通盤關照的專業(yè)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jīng)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本書對歷時6年的二戰(zhàn)中大小戰(zhàn)役均有翔實的敘述,鋪陳詳盡。此外,作者更對此段歷史作冷靜、客觀的分析與思考。人們
考古繪圖是一門具體地把制圖學應用于考古工作和研究,用制圖學的理論和技術來說明考占材料的基礎技術科學。《考古器物繪圖》概括地論述了考古繪圖的意義、種類,初步介紹一些有關考古繪圖的必要知識,如繪圖工具的使用,繪圖的步驟與方法,網(wǎng)字的標注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