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中展現了英國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初至一戰前,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s,以婦女社會政治聯盟的活動為主)爭取投票權,與各黨派人士、議會、官員的糾纏斗爭,對群眾號召發動的全過程。從打斷發言、代表團請愿,到絕食、砸玻璃、燒郵箱、燒廢棄房屋、破壞畫作甚至自殉賽馬場。作為標桿人物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通過自己的講述,輔之珍貴的歷史照片,將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婦女參政論者的勇敢無畏和堅定不屈躍然紙上。
埃米琳&midd
在這本導讀中,作者奧利弗·格洛格記錄了加繆一生中鼓舞人心的故事。從法屬阿爾及利亞一個沒有父親的移民,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格洛格全面介紹了加繆主要作品和社會性實踐,包括他對荒謬和反抗的概念,以及他高度原創性地將與自然統一帶來純粹幸福的感覺稱為“bonheur”的概念。這本導讀還談到了圍繞加繆作品出現的關于殖民地的爭論。格洛格展示了復雜多樣的加繆形象:堅定捍衛許多進步事業,極其珍視法屬阿爾及利亞根源,具有巨大才華和社會意識但備受自我懷疑的困擾,加繆是一個重要的作者,其主要作品持續顯著影響我
在這本導讀中,作者比庫·帕雷赫簡要介紹了甘地的生平和思想,概述了甘地的主要哲學見解和思想的局限性。帕雷赫以印地語大量閱讀甘地的著作,而大多數評論家很少或根本沒有接觸到甘地的這類著作。帕雷赫著眼于甘地的宇宙中心人類學,他對政治的精神觀點,以及他的壓迫、非暴力行動和積極公民的理論。他還認為,甘地的原則的成功是如何受到他缺乏關于邪惡、國家和權力的連貫理論的限制的。甘地認為人是苦行僧的觀點不允許文化、藝術或知識的表達。此外,他對現代文明充滿敵意,無法欣賞其復雜的辯證法,也無法提供有意義的敘述。
尼古拉斯·哥白尼為現代科學奠定了基石,他提出的日心說理論顛覆了過去1500多年來公認的地心說,這一突破性成就為后人理解天體運行奠定了基本框架。哥白尼的重要著作《天體運行論》闡了明日心說的原理,盡管這一理論在當時難以被廣大人士接受,但它為天文學奠定了新的范式。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這通識傳記中,美國天文學家歐文·金格里奇以細致入微的史料研究,將哥白尼置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那個政治、宗教和科技快速變革的歷史背景下進行闡釋。金格里奇指出,當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不僅促進了信息傳播,也推動了馬丁·路
這是一本關于古希臘偉大詩人荷馬的傳記。荷馬的神話故事《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被廣泛認為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兩部作品。然而,它們的作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仍然是一個謎。在公元前6世紀,荷馬已經成為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今天仍存在爭議他是否真實存在。在這本非常簡短的介紹中,芭芭拉·格拉齊奧西考慮了荷馬著名作品及其對讀者產生的影響。她展示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如何從跨越兩千多年歷史傳統中獲益,在公元前三、二世紀時期亞歷山大圖書館里的古代學者撰寫了一些關于荷馬史詩注釋的第一批評論。這
這是一本關于人類歷史上重要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兩部小說。他們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被譽為現代戰爭故事之父,心理散文的創新者,以及用小說揭示愛與死之謎的天才。在 1910 年去世時,托爾斯泰既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對犯下、孕育或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公正和暴力的制度進行無情批評的人而聞名于世。然而,在文學評論家和競爭作家中,貶低托爾斯泰的“思想”,贊揚他的“藝術”,卻成了家常便飯。在這本導讀中,作者麗莎·納普 (Liza
本書凝結了賈英華多年從事人物傳記創作的經驗和教訓,他以自己著述為例,探討了對于人物傳記的多種撰寫方式,歸納了人物傳記的十種開頭、八種不同的結尾方式。對如何撰寫素無謀面的歷史人物傳記,建議從六方面八種途徑搜集史料,提出了刻畫人物的七個訣竅,還對于如何處理重大歷史人物評價,提出三種處理方法。作者剖析歷史人物傳記、現代人物傳記、家譜、自傳、回憶錄、口述自傳等行文模式,將自己全面的研究人物傳記寫作心得毫無保留的奉獻給讀者。
羅貫中不像其他一些歷史文人,對其作專門研究者似乎不多,可供查詢的史料有限,其存世的作品,也因為有多人校注、多種刻本,呈現了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都增加了為其寫傳的困難。受史料所限,作者沒有在作“傳”上著力,而在對羅貫中作品分析與闡釋上的作“記”上用筆,下足了功夫,繞開了對羅貫中的性格、情感、思想的描寫與表現,把筆墨放在了對其生長環境、歷史背景的分析介紹上,放在這樣的歷史環境對其產生的影響上。對其能寫出《三國志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可以說是旁征博引,以有限的資料,盡可能完整地勾勒出羅貫
阿特伍德的父親是一位昆蟲學家,六個月大的她被放在背包里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叢林生活,后來成為她第一任丈夫的吉姆·波爾克說:“她是名副其實的叢林之子。”在阿特伍德出生的那個時代,女孩們還會因為創作野心而受到打壓,但是她卻堅信自己要寫詩,要成為作家。這一點從未改變,無論是她在“波希米亞使館”參加文學活動時,在多倫多大學和哈佛大學求學時,還是在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做小職員時。通過作者的描述,一位杰出作家的職業生涯圖景徐徐展開,她“永不停步”的獨門創作秘籍慢慢顯露:為何她能創作出《可以吃的女人》《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