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周政治史為研究對象,以西周十二王作為歷史敘事的時間軸線,著力揭示西周國家興衰隆替、多元一體的演進軌跡和發展規律。立足學術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戰國竹簡和考古資料,系統敘及相關歷史線索和主要史實,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探討相關學術爭議,諸如對先周殷周關系、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三公體制、昭王南征、厲王專利、共和行政、平王東遷等重大歷史問題都有深度解析,宏觀與微觀相融,歷史與邏輯互證,探賾索隱,推陳致新,有助于加深對西周文明歷史的理解和認知。
本書以中醫藥中獨具特色的“香藥”為切入點,通過200余件(套)海上絲綢之路香藥、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現代香藥植物標本,以及豐富的文獻、圖表資料,講述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香藥的故事,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彰顯中醫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學價值。
本書收錄了2019年“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的論文21篇。內容涉及盤龍城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盤龍城與中原等不同地區文化的關聯及遺址博物館陳列展覽等相關方面,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的較高水平。這些成果對于推進夏商時期考古與歷史學研究,促進盤龍城遺址考古研究、保護利用、展示陳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城市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辦,以中國城市科學理論創新和城市治理優化為使命。本輯共收錄11篇論文,聚焦城市對口合作發展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分為長三角城市協同與創新、城市建設與經濟、城市發展與治理3個欄目,包括跨區域異質性合作的文化載體、現狀、基礎、路徑、方法、實踐,以及國外友好城市合作模式的啟示等內容。
本書以環境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為核心,以環境史研究中的區域性和整體性作為切入點,分別從“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區域災害與應對機制”“水環境變遷與地域社會發展”“歷史動物研究”“景觀與城市史研究”“環境保護律法與規約研究”“農業、水利與環境研究”等相關主題展開,勾勒出中環境變遷與社會發展的波動曲線,展現了環境史的多元敘事與新穎理論方法及視角。可供歷史學、環境科學、生態文明等學科專業師生,從事環境史、災害史、地理學等相關工作的研究者與愛好者等學習使用。
《狗狗都市觀》介紹了紐約、巴黎、倫敦等三大主要都會中一種驚人變化的起源——人犬關系。如今,當你漫步在任何一座美國或歐洲城市,可能不需要走多遠,就能看見有市民在遛狗。那些經過馴化的犬科動物輕松自如地穿梭在人行道、馬路以及其他各類建筑設施中。但是,你可曾想過,或許我們的城市恰是由我們對狗狗的反應塑造而成,只不過我們目前并未意識到這點? 克里斯·皮爾森的著作大膽且極具說服力地論證了人犬關系是現代都市生活得以形成的關鍵因素。皮爾森以19世紀早期至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倫敦和巴黎為研究對象,指出人對狗的
衛國是兩周時期立國時間最長的諸侯國,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共存在了八百余年。在兩周時期的歷史舞臺上,衛國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其政治地位、整體外交、地理位置等方面看應在列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兩周時期各國間縱橫捭闔的關系,離不開對衛國史的研究。 本書從衛國的分封興起直至衛國的滅亡,探討衛國怎樣從西周分封的“衛為諸侯之長”的大國最后衰落、滅亡的過程。對衛國史研究的開展,有助于深入探討中國先秦史許多關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