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夏天,在柏林附近的一個湖上,一名年輕男子正在揚帆航行,突然一艘船擦身而過,他看到一名女子斜倚船頭。他們的目光相會——歷史上最大膽的計劃之一誕生了。在和利伯塔斯·哈斯-海耶開始疾風驟雨般的戀情前,哈羅·舒爾策-博伊森已經在反對納粹主義的斗爭中流過血。利伯塔斯加入了這一事業,兩人很快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反法西斯戰士,在納粹時期的柏林組建抵抗者網絡,勇敢地抵抗納粹的恐怖統治。哈羅本人還滲透了德國軍事和情報部門,向盟軍輸送納粹作戰計劃,包括希特勒閃擊蘇聯軍事行動的細節。但是,在年輕的
本書透過《漫塘集》等多樣史料,描繪了南宋士人劉宰豐富多姿的生命世界。劉宰長期居住于臨準鎮江,該地在南宋時期躍升為國防與轉輸重鎮,但邊區社會也因此承受著莫大壓力。劉宰以鄉賢身份,既努力推動多次社會公益活動,更積極串聯官府與鄉親,凝聚群力以化解地方困境。劉宰的作為體現了士人的社會實踐,也展現了他獨特的家國情懷。作者由個別人物和地區的微觀研究出發,剖析環境與資源對區域的發展影響,建構出更完整的南宋社會樣貌,試圖從與過往不同的視角理解南宋在中國歷史轉型期的關鍵地位。
蒙元時代人們追憶的開國歷史,呈現出以成吉思汗家族為核心的族群起源譜系。本書嘗試重構成吉思汗崛起背后的蒙古歷史,進而揭示上述歷史記憶被權力重塑的過程。
本書從考古學角度看,中華文明格局有四個顯著特點:第一個是多元一體。這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廣大與悠久。第二個是南北相依。南北兩個農業起源中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緩沖空間,是中華文明穩定發展的經濟基礎。第三、第四兩個特點代表中華文明的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向內陸發展,西北半壁與東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關系;另一個是向海洋發展,稻作農業向東亞其他地區以及東南亞、大洋洲地區擴散。中華文明不僅是農業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礎,其來源就是史前時代形成的文化生態格局。
本書為騰訊·大家簽約作家陸波全新歷史文化散文集,分為王朝舊跡市井迷蹤山寺傳奇三輯,探尋北京的歷史遺存,爬梳古都的舊人舊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處,挖掘那些潛埋在城市縫隙和歷史褶皺中的隱秘細節,賦予歷史以生命氣息和人文韻致。
本書是一本全面介紹和評議司馬遷及《史記》的專著。李長之先生用他那特有的優美而富于情感的筆調,精審詳細地分析了司馬遷所處的偉大時代,追溯了他的家學淵源,討論了他和孔子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和共鳴及距離。對司馬遷創作《史記》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背景予以獨特的剖析,并完整地勾勒了司馬遷一生的行跡。
這是一本展示明朝歷史的插畫集。本書以明朝十六帝為時間線,展示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這一段時期的歷史,通過各個皇帝在位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表現明朝的榮辱興衰。在內容安排上,本書以史書明確記載的事件為準,含少量的傳說和典故。本書著重表現明朝的重大事件,以人物畫為輔,著重塑造明朝重要的歷史人物。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明朝的帝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另外,本書還展示了明朝的著名人物,如王陽明、吳承恩、李時珍等。 本書適合插畫師、繪畫愛好者及歷史愛好者閱讀。
本書以西周政治史為研究對象,以西周十二王作為歷史敘事的時間軸線,著力揭示西周國家興衰隆替、多元一體的演進軌跡和發展規律。立足學術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戰國竹簡和考古資料,系統敘及相關歷史線索和主要史實,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探討相關學術爭議,諸如對先周殷周關系、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三公體制、昭王南征、厲王專利、共和行政、平王東遷等重大歷史問題都有深度解析,宏觀與微觀相融,歷史與邏輯互證,探賾索隱,推陳致新,有助于加深對西周文明歷史的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