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人物溯源;探賾索隱;汪文賞析;歲月留痕;美食風物;市井生活。具體內容包括:話說《徙》故事中的故事;《雞鴨名家》探究;尋訪金大力的后代;“龐家肉案”本姓唐;《侯銀匠》侯菊原型尋訪;尋訪《異秉》原型的后人;與汪曾祺筆下人物戴明生聊天;汪淡如的印章;熱鬧的東大街;尋訪庵趙莊等。
《吃透中國史·秦漢》是我是不白吃漫畫大歷史系列第5部,用輕松有趣的漫畫,系統講解歷史發展脈絡,經過嚴格把關的扎實史實,同時它的四色漫畫風格,以及極具辨識度的人物形象,會讓每個看這本書的人都能走進中國史,快速掌握好玩又有用的知識。
本書共7章,從浩瀚的史料中沙里淘金,記敘了孟郊清貧而又充滿詩情的一生,描述了詩人正直豐富的內心世界。作者以歷史的眼光還原孟郊的坎坷人生,從廣闊的文化背景論析孟郊的詩歌創作。
本書內容: 說起北京的皇陵, 大部分人會不假思索地想到明十三陵。其實, 北京西南房山區的大房山腳下, 還有一處比明十三陵早260余年的皇陵群。那里埋葬著17位皇帝, 它就是北京第一個皇陵群--金中都皇陵。這是一處歷經800多年歷史滄桑的皇陵。與很多被盜墓賊破壞的陵墓不同, 金陵的每一次重大命運節點, 都與封建朝代興衰更替緊緊相連。它的營造, 是北京首次成為一國之都的歷史見證; 它的衰落, 源于明末屢戰不勝的恐慌; 它的修葺與重整, 則是取代明朝入主北京的清王朝所為。
本書從考古學角度看,中華文明格局有四個顯著特點:第一個是多元一體。這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廣大與悠久。第二個是南北相依。南北兩個農業起源中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緩沖空間,是中華文明穩定發展的經濟基礎。第三、第四兩個特點代表中華文明的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向內陸發展,西北半壁與東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關系;另一個是向海洋發展,稻作農業向東亞其他地區以及東南亞、大洋洲地區擴散。中華文明不僅是農業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礎,其來源就是史前時代形成的文化生態格局。
本書為騰訊·大家簽約作家陸波全新歷史文化散文集,分為王朝舊跡市井迷蹤山寺傳奇三輯,探尋北京的歷史遺存,爬梳古都的舊人舊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處,挖掘那些潛埋在城市縫隙和歷史褶皺中的隱秘細節,賦予歷史以生命氣息和人文韻致。
本書是一本全面介紹和評議司馬遷及《史記》的專著。李長之先生用他那特有的優美而富于情感的筆調,精審詳細地分析了司馬遷所處的偉大時代,追溯了他的家學淵源,討論了他和孔子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和共鳴及距離。對司馬遷創作《史記》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背景予以獨特的剖析,并完整地勾勒了司馬遷一生的行跡。
本書是一本寫給手藝人的手作經營書,內容包括手藝人定位、手作原創設計、手作拍照宣傳、手藝人商業模式和個人品牌創立的方法等。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幫助各個類目的手藝人實現手作技術自由、創意自由,最后達到變現自由。作者結合自己8年的手作創業經歷,總結出適合手藝人各個維度能力爆發式增長的有效方法。無論是手作愛好者、手作副業從業者,還是全職手藝人,都能通過本書提升認知,獲得心理能量和實用干貨。學習完本書,手藝人能學會原創、拍照展示、包裝設計、各種變現模式、宣傳推廣等,進而成為一名會賺錢的手藝人。
本書是青年學者李碩的首部文集,收錄自2005年至今的20篇史學論文,全面反映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成果。這些文章涵蓋諸多思索面向,也包括作者的史料整理、實地踏勘、口述訪問,實證與文獻相結合。作者以多個朝代作為研究對象,進入政治制度史、法律史乃至文學史,試圖整體性的多維度理解古代中國。具體而言,這些文章從周幽王政權與其邦國的關系到晚清林則徐日記里官僚體系中的人和事,從蠡縣大食堂到玉門關外,再到河西走廊盡頭的西漢長城遺址,覆蓋多重視野,引人深思。
本書是歷史作家李開周關于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于宋朝文化研究,翻閱宋代筆記和史書,從文獻中攫取信息。全書分為宮廷之網、官場之網、科舉之網、師友之網、婚嫁之網五個部分,以人物為導引,從人際網絡切入,系統呈現宋朝貴族、科舉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階層的關系樣貌,揭示社會關系網背后宋朝歷史的真實與細節。書稿既不失敘史的嚴謹,又不失摹人的風趣,亦對當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現實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