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模范,是中華民族的閃亮坐標。學習英雄烈士和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及體現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青少年學英模》精選了近40個英模故事,設置了三大版塊,課本英模、全軍掛像學英模、時代英模,聚焦英模事跡,聆聽英模心語,感受英模畫像,話說英模精神。學習英雄模范事跡和體會他們身上的精神,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近代中國研究論文集,研究內容包括中國近代人物、政治與外交、經濟與社會、抗日戰爭、學術述評與史料輯考等方面,代表性文章近代人物方面有《民國時期宋慶齡義演籌款活動述論》《梁啟超舊體詩與金澤榮漢詩比較》,政治與外交方面有《鄭孝胥與岑春煊關系探究》《史語所人才完成機制探析》,經濟與社會方面有《民國青海工礦業研究》《清末民初現代“記者”的多元演進》,抗日戰爭方面有《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中國國際法學會”考論》《抗戰時期“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述略》,學術述評方面有《莊士敦研究評述》,史料輯考方面有《
本書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學術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熟悉、擅長的研究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闡述,并整理了相關古籍和文獻,對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見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傳統中國文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學術著作。本輯內容包括對江南地區的進一步挖掘,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論述了江南地區的發展。也有史料輯存和書評等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許懷中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又長期擔任福建省宣傳文化部門的負責人。其一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出生于革命家庭,學生時代就參加進步活動,后來在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文化廳廳長、福建省文聯主席等重要崗位上工作多年,為福建省的宣傳文化事業做出了諸多貢獻。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在繁忙的公務活動之外,依然不放棄對魯迅的學術研究,前后出版了十余本專著,引起文藝理論界的關注和贊賞。這部傳記既記敘了許懷中家世生平,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又以插敘插議的方式介紹了他在不同時期
本書通過對江西石城縣鄉村遺留下來的標語的觀察,通過查找史料,以走讀的方式寫出中央蘇區在古村落里留下的印跡,反映出鄉村振興給古村帶來的新變化。具體內容包括:“風展紅旗如畫”;“土豪家的谷子不要錢,發給貧民!”;“上前敵打仗,不替軍閥當炮灰”;“工農兵聯合起來”;“千年封建都打垮,今天窮人有了家”;“三期戰爭獲全勝,勝利原因要記清”等。
本書是作家石楠為才女柳如是所作的傳記,講述了她從名妓的婢女墮入風塵、追求愛情到嫁給江左文壇泰斗,追求人格的獨立,成為絳云樓文藝沙龍的女主人,直到為國殉難的一生。故事曲折,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文筆纖麗,情感描寫十分細膩。作者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踏尋柳如是真實的人生足跡,同時將自己善良的愿望和對柳如是的憐惜與感佩浸潤其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果敢灑脫、勇于追求愛情又極富才情與家國情懷的中國傳奇女性形象。
中國東北分布著科爾沁沙地、松嫩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統稱為中國東北沙地。中國東北沙地也是科爾沁草原、松嫩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分布區。該區位于半干旱、亞濕潤半干旱地帶,是中國著名的生態脆弱帶、氣候與環境變化敏感帶,也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帶。本書以中國東北地區沙地為研究對象,基于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視角,凝練中國東北沙地人地系統研究的科學體系、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科學范式,沿著“系統組成—時空演變—景觀生態—驅動機制—決策支持”的思路,分六篇 19章系統闡述沙地人地系統科學研究范式、中國東北沙地與沙漠化、景
中華文明在近代遇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戰和嚴峻的文化危機,也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復興機遇。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不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復活,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現代轉化;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不是籠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必須建立在中西文明溝通與融合基礎之上,必須尋找中西文明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將西方近代文明的“新枝”,嫁接到中華傳統文明的“老根”上。這是需要幾代中國人完成的任務。遺憾的是,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沒有能夠在近代中國完成,而是落在了當
本書是第一部關于青銅方彝的學術專著。書中全面搜集了傳世和出土方彝,梳理了自宋代以來著錄和研究方彝的歷史,探討了定名和功用問題,通過細致地考古類型學分析,揭示出方彝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推定了各期年代,歸納了隨葬方彝墓葬的特征,分析了方彝在墓中的擺放位置,從出土地點的分布出發,觀察方彝的使用地域、人群及其變遷,研究了方彝和其他青銅器類的組合關系,探索了方彝出現和消亡的原因。
李文華院士是國際知名生態學家,在林學界、生態學界和資源科學領域享有盛名。本書記敘了李文華院士根據環境條件、科學發展和國家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研究方向和目標的學術成長經歷——從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研究,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再到生態農業復合系統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最后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范疇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展現了他求真務實、鍥而不舍、勇于創新的科學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優秀個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