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懷中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又長期擔任福建省宣傳文化部門的負責人。其一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出生于革命家庭,學生時代就參加進步活動,后來在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文化廳廳長、福建省文聯主席等重要崗位上工作多年,為福建省的宣傳文化事業做出了諸多貢獻。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在繁忙的公務活動之外,依然不放棄對魯迅的學術研究,前后出版了十余本專著,引起文藝理論界的關注和贊賞。這部傳記既記敘了許懷中家世生平,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又以插敘插議的方式介紹了他在不同時期
本書通過對江西石城縣鄉村遺留下來的標語的觀察,通過查找史料,以走讀的方式寫出中央蘇區在古村落里留下的印跡,反映出鄉村振興給古村帶來的新變化。具體內容包括:“風展紅旗如畫”;“土豪家的谷子不要錢,發給貧民!”;“上前敵打仗,不替軍閥當炮灰”;“工農兵聯合起來”;“千年封建都打垮,今天窮人有了家”;“三期戰爭獲全勝,勝利原因要記清”等。
本書是作家石楠為才女柳如是所作的傳記,講述了她從名妓的婢女墮入風塵、追求愛情到嫁給江左文壇泰斗,追求人格的獨立,成為絳云樓文藝沙龍的女主人,直到為國殉難的一生。故事曲折,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文筆纖麗,情感描寫十分細膩。作者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踏尋柳如是真實的人生足跡,同時將自己善良的愿望和對柳如是的憐惜與感佩浸潤其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果敢灑脫、勇于追求愛情又極富才情與家國情懷的中國傳奇女性形象。
本書為2020-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的采訪實錄,以每位獲獎者的成長經歷、奮斗故事,對于科學、研究與人生的思考為主軸,同青少年讀者、科研工作者展開一次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談”,進行一場偉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獲獎者的科學精神和專注的工作態度激勵、啟迪年輕一代,為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噴涌奠定堅實的科學思想基礎。
本書是天津地區舊石器研究的最新成果,回顧了以往在該地區所作的工作,并全面報道了2015年重點調查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和石制品概況以及2019年朝陽洞遺址的考古資料;同時運用原料分析、技術分析和對比研究等方法對遺址的原料利用策略、石制品技術、石器工業特征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并分析了該地區與周鄰地區文化的關系,為天津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的技術演化和適應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角。
本書涉及考古發現與研究、歷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遼海文博等欄目,刊登以遼金史研究為主的原創性學術論文40篇,總字數50萬字。其中,考古發現與研究論文3篇,包括宋、遼、金、西夏嬪伽脊飾的考古學研究等;歷史研究15篇,多結合傳世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對遼金史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文物研究5篇,對近年出土的遼金文物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碑志研究8篇,為本書的常設特色欄目;遼海文博9篇,是對文博行業發展有較高價值的研究。
本報告整理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2020年至2021年間在朝陽區東壩鄉、三間房鄉、金盞鄉、崔各莊鄉開展的7處發掘項目。共發掘古代墓葬108座(包括漢代墓葬2座、魏晉墓葬1座、北朝墓葬1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103座)、古代道路遺跡6條、坑1座。出土器物包括陶瓷器、銅器、銀器、金器、料器、銅錢等。朝陽區位于北京東部,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本報告的出版為了解該區域漢代至明清各時期的社會發展情況、人群結構、文化面貌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學“雙一流”建設項目、考古學陜西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考古學與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陜西省特色學科建設項目、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資助下,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和西北大學唐仲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實驗室聯合編的學術半年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及研究論文等共計24 篇,以中國西部地區為立足點,面向全國,內容涉及考古學、文物學、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等多個方面。
本書詳細介紹了萬歷十一年(1583)至萬歷三十四年(1604)明朝與緬甸東吁王朝的攻防歷史,全景描繪了明朝經營東南半島由盛轉衰,最終疆域內縮的悲壯歷史圖卷。同時,本書通過詳細考證明朝在西南邊疆地區的商貿、武備、外交、土地、人文等情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明朝的統治政策與治理邏輯,兼具研究性與普及性。本書詳細介紹了萬歷十一年(1583)至萬歷三十四年(1604)明朝與緬甸東吁王朝的攻防歷史,全景描繪了明朝經營東南半島由盛轉衰,最終疆域內縮的悲壯歷史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