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無論是對現代中國的政治思想,還是對社會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偉大的運動既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征程,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湖南第一師范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是毛澤東的母校,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源地之一。本書系統研究湖南第一師范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互動關系,能夠更加深入理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五四運動的主體推動作用,能更加深入研究五四運動對中國
朱軾是清初理學名臣,在清代前中期政治與學術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從政治、學術、社會三重維度詮釋理學名臣朱軾的學術與人生,以理學思想為主,將政治、學術、社會統合為一體,系統探討朱軾的政治思想、理學思想、禮學思想、史學思想、社會教化思想,以及他對禮理關系、禮法關系等的認識。同時,將研究視野擴大到整個理學官僚群體,考察理學官僚與清代前中期學術轉型的關系問題,重點探究清初理學向乾嘉考據學過渡的中間過程和內在邏輯,進而深化對清代學術轉型的認識。本書的研究時段聚焦在乾嘉考據學興起之前的三四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
近代中國學術引入西方分科體制以來,中國歷史學的學科建設、學術研究、話語表達等持續受到關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逐步探索中國歷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取得極大建設成就,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歷史觀。本書重點選取新時代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的主要成果,分為歷史理論、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中國邊疆學、世界史這六編,既回顧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歷程和成就,也總結其經驗和方法,更思
本書主要由上篇“戰斗”、下篇“舍棄”和尾聲三大部分組成。作者高度贊揚了米開朗琪羅的藝術成就,并對其內心世界進行了剖析,從而使一個平易又超凡脫俗,且具有無與倫比藝術天賦和創造力的米開朗琪羅展現在讀者面前。米開朗琪羅擁有可以影響一個時代的強大力量。在他之前,佛羅倫薩的藝術天空是沉悶的、缺乏活力的,他的出現如疾風驟雨般吹散了籠罩其上的陰云。在他之后,米開朗琪羅的風格幾乎影響了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本書收錄來自不同界別的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撰寫的履職故事,記錄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履職創新的精彩和感人的故事,真實反映了政協委員的親身經歷、履職實踐和心路歷程。全書視角獨特、視野開闊、內容豐富,用豐富的情感和真實的事例,全面真實地向讀者展示了全國政協委員在各自領域做出的積極貢獻。本書既有較強的歷史縱深感,也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感染力和說服力,是記錄政協委員履職故事的優秀讀物。對于全國各級政協委員來說,本書可作為一面“鏡子”,可以在履職過程中共同體驗、參照比對;對于廣大社會
本書收錄學術論文50余篇,主要圍繞浙東水利、運河文化、大禹文化等課題進行研討,重點篇目有《紹興堯舜禹遺跡圖的編制與文化探源》《水利視野下的大禹治水及其文化意義》《論越國山陰故水道的歷史作用和地位》《唐五代時期浙東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互動關聯研究》《紹興城市水利簡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新中的文獻支持——以紹興為例》《發掘堯舜禹文化的當代價值》等,旨在全方位、多學科、深層次地研究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鑒湖,探索解決紹興水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為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成立五周年,匯報本所學人五年來在歷史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特組織編輯此論文集。 論文集分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歷史理論概念與史學理論研究”“歷史思潮與學術爭鳴”“史學傳承發展與學術轉型”“史學視域下的國家治理研究”五個部分,特精選本所同仁的代表性學術論文59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所同仁五年來的學術研究與學術轉向。我們也希望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積極關注重大歷史理論與現實問題,關注歷史理論學術前沿與學科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理論研究“三大體系”
現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具有古老的歷史。裕固族先民由明代關西八衛破散、后被明政府安置在祁連山,最終形成為一個具有共同體特性的少數民族。文集收錄31篇論文,內容包括“裕固族歷史研究”、“裕固族民間文學、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獻研究”三個方面,對裕固族的歷史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內容包括“裕固族歷史研究”、“裕固族民間文學、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獻研究”三個方面,對裕固族的歷史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一塊土地及其表面的植被,能否成為“風景”,取決于人們對“自然”這一理念的建構,而審美理念的建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牽扯到各種權力的博弈。本書以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風景”的形成為明線,以英國這一時期的國際沖突(“反法”)和國內沖突(貴族與資產階級、“城與鄉”)為暗線,試圖回答從啟蒙運動向浪漫主義過渡的時期英國如何借鑒、吸收中國的造園思想,利用“風景”來解決大不列顛的民族認同問題以及國內尖銳的階級斗爭和城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