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訪談從1962年到2005年跨越了超過四十年時光,其中雅各布斯不僅談到她支持城市和全球經濟多元性的一貫主張,也回顧了她對此的身體力行,如在反對紐約“西路計劃”運動中的勇敢行動。
本書收錄四篇訪談,包括《瑪麗蓮·夢露問答》《全新的瑪麗蓮·夢露》《對話瑪麗蓮》《最后的訪談:“與孤獨女孩的最后一次長談”》。
本書的訪談從金斯伯格初到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任教時的采訪,到大法官任上的最后一次訪談。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如何不循常規地走上法律道路,并不遺余力地在司法界促進性別平等的經歷,也談到了許多著名判決背后的故事、她不拘泥于憲法字面含義的“活憲法”觀念,以及同常常意見相左的保守派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的友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對于這場百年前的大戰,加里·謝菲爾德教授為我們全面、精辟地再現了那段歷史,尤其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引入了自己的全新論述,諸如戰爭爆發的背景及起因、最終停戰的內因、戰爭對世界新格局的影響,以及"一戰"在世界歷史中的獨特地位等。全書共分6章,結合多年研究成果,謝菲爾德教授系統分析了"一戰"前的世界形勢,從德意志、奧匈、俄羅斯、奧斯曼、英國、法國等,到同盟國、協約國的建立,揭示了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以及這些國家的崩潰、覆滅及衰落;簡
《英國小史》在作者的喜馬拉雅音頻課程“世界歷史大師課”基礎之上整理修訂而成,以30個主題串聯起英國從史前直至當下的歷史。大到介紹英國史中重要的政治、經濟現象,如君主立憲制度的誕生與發展、政黨制度的演變、現代司法體系的形成、工業革命的成果與弊病、外交政策傳統與特色等;小到介紹英國人的吃、穿、住、行、習俗、偏好……作者結合多年的研究心得,向我們展現了一條清晰的英國歷史發展脈絡,闡明了其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此外,作者精選了150余幅照片和插圖,使讀者獲得更加生動、直觀的歷史感受。
《希臘小史》系作者在喜馬拉雅音頻課程“世界歷史大師課”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以30個章節串聯起古代希臘從新石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末期的歷史,涉及從施里曼發掘特洛伊到“克利奧帕特拉的鼻子”,尾聲談到希臘在中世紀和近現代的發展和古希臘史對今天的意義。全書的核心,是古典時代希臘城邦及其成就。在簡要說明希臘青銅時代的文明之后,轉入城邦開始萌芽的荷馬時代,隨后是古風時代一系列的變革所造成的城邦制度及其特點,再歷經希波戰爭進入內部極盛的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成為古典時代的中心內容。希臘人的文化成就,從文學、史
《法國小史》以30個章節串聯起法蘭西跨越2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600年馬賽利亞城(馬賽的前身)誕生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舉辦,從法蘭克王國創立者克洛維、圣女貞德、“阿維尼翁之囚”教皇、“太陽王”路易十四、“科西嘉怪物”拿破侖、“老虎總理”克雷孟梭、“永遠的將軍”戴高樂,到大革命的群眾、“五月風暴”的學生、罷工運動的工人,成百上千的人物、事件交織締造了法蘭西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是一部章節安排精巧周密、內容豐富有趣,能夠幫助大眾讀者拓寬視野、了解世界的絕佳歷史入門讀物。
《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論集》一書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學平臺和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的成果結集。本次研討旨在組織禮學研究者,以解釋文本構成與意義為宗旨,從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等方面深入探討相關議題,以推進禮學研究的多維度發展。 本書共收錄論文十七篇,所探討的學術問題涉及禮學文獻的文獻形態研究、文本考據與分析、歷代禮學思想闡釋、禮對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影響等方面。 在研究材料上,既有對新發現出土文獻材料的整理與利用,也有對傳統禮學文獻的重新挖
本書是一本包含了斯陀夫人信件和日記的傳記,是其兒子查爾斯?愛德華?斯陀的作品,書中對斯陀夫人的生活背景、大學生涯、信仰、婚姻、在歐洲旅行的見聞及其晚年社會活動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述。尤其對其引發美國南北戰爭的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創作背景及其影響力做了極為詳盡的闡述。
《臺北上河圖》分為上下冊,上冊,主體即為不間斷的手繪臺北城市街景變化圖檔,配以1000余條民生新聞,記錄臺北從古至今的種種變遷、事件、政策改變等,新聞大都有圖繪場景一一對應,從各個方面展開,呈現了生動的、富有煙火氣息的城市百態;下冊,繪者葉子以查訪到的老照片為藍本,重新繪制歷史事件或家族圖譜,另有作者邀請近20位親朋好友撰寫各自對臺北的印象,這些親朋好友來自于娛樂、文學、美學、商業等各個領域,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臺北這座城市的往時今世。
作者以切身對于一個城市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