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揭示錢穆先生的文化觀、道德觀、文化與道德的關系,進一步挖掘錢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觀所具有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文化建設方面,試圖增進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重要特質和核心精神的認識,進而加強人們對中國文化精華的認同和自信,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道德建設方面,有助于進一步延續和培育中國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特質,幫助人們認識和體悟道德對生活和人生幸福的價值和意義,此外,有助于道德建設更加貼近民眾生活和實踐。
《社會史研究》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本書此次分為三個專欄,分別為“專題論文”“學術評論”“書評”。“專題論文”收文10篇。內容有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山東臨沂嶺前村的社會勞動分工、鄱陽船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變遷、廣州商團與1924年的官商爭械潮、黃展云與營前模范農村試驗、清末民國東太湖的水域開發和生態環境變遷、清代1801年直隸水災的災荒應對、明清易代江南社會的多元圖景等等問題。“學術評論”欄收文2篇,為對中國社會史研究70年的回顧,以及三十年來中國近現代災荒史研究的回顧與展
《區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昌大學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共同創辦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區域史研究者提供一個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臺。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能夠展現區域史研究的當前動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為語言文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動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發展。
《東亞文明》是由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旨在加強國內學者與世界范圍內同領域同仁間的學術交流,促進東亞考古與文博事業的不斷發展。《東亞文明》的研究范圍以中國為中心,廣泛面向東亞世界,所涉領域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文物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本集刊希望通過復合型的研究方法,推動有關東亞范圍內相關領域研究的融合與創新。本書為該集刊第4輯,包括先秦考古、歷史時期文物考古研究、區域歷史文化、域外遺珍、科技考古、考古學史、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保護、田野考古報道
視覺人類學近年來在歐美是一門顯學,在國內也是一門備受關注的學科。它在人文科學研究和國計民生領域包括應用人類學、美學理念拓展、實用美術、建筑和空間設計、環境科學、市場開發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和探討也非常活躍,陸續出版了一些介紹性的專著和相關理論著作。但對這門學科史的系統介紹著作仍是空白。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視覺人類學研究并注重其理論新發現,搜集并積累了大量本學科的前沿資料以及它的綜合史料。十數年來,作者出版過視覺人類學理論著作四部,并在此基礎上一直關心視覺人類學學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清代—民國江西地區田宅契約研究”的最終成果。本書在掌握學術前沿信息和占有詳實史料的基礎上,對3600件套未曾刊布的契約文書材料的收集與整理,綜合運用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社會經濟史等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將區域性研究和個案分析相結合,通過田宅交易相關數據和案例的梳理與分析,初步揭示了江西地區地權結構的特點,透視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另一方面,課題組對江西契約文書進行研究,探討了清代以來個人、家族與民間信仰影響下的田宅財產交易情況,豐富對江西地區獨具特色的
隨著出土文獻對學術研究的推進,對傳統辨偽學有了很多新認識。本書在此基礎上,從《孔子家語》、《說苑》等先秦兩漢典籍中,摘錄了以魯哀公與孔子對話為主題的材料,從歷史文獻學和思想史的角度對其進行專門研究,通過考證這些材料可靠性,適當擴大了孔子研究的文獻范圍,增進了對孔子尤其是其晚年思想學說體系的認識。對討論并不充分的孔子晚年思想展開全方位的研究,認為孔子晚年政治思想彰顯了其至高境界的思想形態,對早期儒家治國理政思想形成了巨大影響。本書關系到孔子、儒學和中國思想文化研究的許多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子產與春秋時期的政治轉型”(項目號:14FZS020,已結項)的研究成果。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已有不少學者有過精辟討論,與此同時,在這個問題上,也還有繼續探討,將研究深化、細化的必要,要從具體的歷史事象的演化、變遷中,從其時社會成員的行動與反應中,去清理出演變的脈絡,尋找變革背后的推動力量。本書以子產研究為線索,將微觀的子產個人歷史的研究與宏觀的春秋社會政治轉型史研究相結合,在揭示子產政治活動與思想觀念賴以產生的歷史土壤同時,深入闡釋春秋政
本書是溫州大學華僑學院主辦的國內第一本以“華僑華人學”為主題的學術輯刊,基礎是溫州大學所設立的國內第一個交叉學科“華僑華人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輯刊下設“華文教育教學教法”、“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區域國別華文教育”、“華僑華人與國際移民”等議題,旨在促進歐洲華僑華人研究與華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探討新時代、新科技、新形勢下歐洲華人社會與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學者們通過深入思考和研究,勾勒了歐洲華僑華人發展動態,分析了歐洲華文教育現狀困境,探討了促進新時代華文教育和加強海外華裔青少年身份文化認同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