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作為中華民族千錘百煉的人格基因,是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樹立的做人標桿,是數千年中國人推崇的正面人格形象。《君子十講》采用簡明通俗的寫作手法,以翔實歷史資料,闡述君子的內涵、擔當、學養、家風、修為等,展現君子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堅毅頑強的奮斗意志、助人為樂的古道熱腸和敢闖敢試的革新追求等優秀品格。該書既是對君子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時代詮釋,又是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活教材,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是一部較有水準的通俗社科讀物。
本書是以地理科學類專業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著作,迄今國內外尚無同類著作。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遵循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原則,系統研究和闡述了學習轉型與成才方向、專業構成、專業建設發展、學科基礎、主要課程、科學研究基本過程、文獻平臺與主要期刊、數據平臺與數據來源、實驗室與研究基地、學會與會議、工具書等基本問題。 本書可作為地理科學類有關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地理科學類專業導論、地理學思想方法等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本書匯編了近年來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蔣南翔獎學金、一二九獎學金及國家獎學金等獲得者的個人風采,全方位展示了優秀學子在學術科研、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成果,突出了當代優秀青年人的家國情懷和遠大抱負,展現了清華學子勇于擔當、行勝于言的優良作風和精神面貌。本書展現清華學子如何走過學術之路、如何平衡科研與生活、如何應對挫折困難、如何規劃職業發展,希望在社會更大范圍內傳播正能量,引領當代青年培育家國情懷、提升專業能力、為社會作出貢獻。本書主要面向的讀者對象:清華大學在校學生;清華大學校友;其他高校群體;社
《清史論叢》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的專業集刊,創刊于1979年,是國內史學界歷史最為悠久的學術刊物。經過幾任主編和編輯部同人的努力,堅持辦刊初衷,不斷提攜、扶助清史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對當代清史研究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2021年開始,被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納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集刊”,2022年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集刊AMI綜合評價”核心集刊。 本輯稿件組織了4個欄目“專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獻研究”“讀史札記”,其中
《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第3輯)》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與軍事”“經濟與社會”“文教與日常生活”三個專題中。從整體來看,本書對民國時期司法系統人事調配、“武力分離滿蒙”方針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軍事壓迫政策及其影響、孫殿英西進的前因后果、內蒙古的羊種改良、英資太古集團對中日戰事的因應、熊貓成為“國寶”的原因以及時人對熊貓的認知過程等進行了細致描寫,涵蓋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研究的多個側面,能夠提供很好的學習和研究參考。
本書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北大史學》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輯,自第21輯開始,《北大史學》已經改為“專號”和其他文章相結合的方式。本輯為第26輯“海上絲綢之路與跨國史”專號。內容分為“專題研究”和“學術評論”兩個部分。專題研究收錄論文9篇、書評1篇,部分文章篇幅較長,大部分文章均是一對某個事例或人物的具體考證為切入點,以小見大。這些論文討論了8世紀東亞的書籍流動和知識往來、明代學術筆記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傳播、出版及接受過程、17世紀東亞“返禮學”思潮、明清朝鮮燕
《古寫本〈尚書〉異文研究》對古寫本《尚書》異文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總結了異文中隸古定古文的構形特點及形體演變通例,并選取部分典型字例進行詳細疏證。全面收集了異文中的隸楷異體字形,并從簡化、繁化、變異、混同四個方面對這些隸楷異體字作了詳細討論。將字形比對分析的成果與歷代《尚書》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證,用于評鑒歷代文本校讀和古注得失,并且對《尚書》文本的解讀給出傾向性的意見。本書對《尚書》寫本用字研究、傳世古書用字研究和《尚書》文本研究,都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旨在揭示錢穆先生的文化觀、道德觀、文化與道德的關系,進一步挖掘錢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觀所具有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文化建設方面,試圖增進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重要特質和核心精神的認識,進而加強人們對中國文化精華的認同和自信,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道德建設方面,有助于進一步延續和培育中國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特質,幫助人們認識和體悟道德對生活和人生幸福的價值和意義,此外,有助于道德建設更加貼近民眾生活和實踐。
《社會史研究》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本書此次分為三個專欄,分別為“專題論文”“學術評論”“書評”。“專題論文”收文10篇。內容有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山東臨沂嶺前村的社會勞動分工、鄱陽船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變遷、廣州商團與1924年的官商爭械潮、黃展云與營前模范農村試驗、清末民國東太湖的水域開發和生態環境變遷、清代1801年直隸水災的災荒應對、明清易代江南社會的多元圖景等等問題。“學術評論”欄收文2篇,為對中國社會史研究70年的回顧,以及三十年來中國近現代災荒史研究的回顧與展
《區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昌大學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共同創辦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區域史研究者提供一個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臺。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能夠展現區域史研究的當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