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撰寫基礎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新文科建設宣言》、教育部《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的精神、高教司司長吳巖的《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報告的精神。本書結合我國當前教育方針政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本為本”本科教育發展理念、“雙一流”建設理論等,探討新文科建設的方向和模式。本書擬通過探討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優化實現新文科轉型。主要探討新文科專業優化與升級的諸多問題,探究一流本科專業如何通過提升課程質量實現新文科轉型、凝練優勢特色;如何促進一流本科專業提高教育服務能力和貢
本書使用CGSS 2010至2021年的數據,在梳理了以往對于平等、公平和公平感的相關研究和理論闡釋的基礎上,采用社會變遷的視角,分析了不同群體公平感的時期變化。研究發現,客觀階層在公平感上的差異變得更符合結構決定論的假設,即高階層群體的公平感更高,這種時期變化主要可分為2010~2012、2013~2017、2018~2021年三個階段。本書進一步從隧道效應、結構替換、制度改革、比較擴大、社會流動和文化價值觀變遷等多個角度,對不同階段影響不同群體公平感的機制進行了分析,針對每個角度,本書分別探
本研究基于生育的相關理論,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從生育價值的視角探討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偏離的根源。不僅研究了數量偏離,還分析了性別偏離、生育時間和生育時間間隔偏離。相比以往研究,本研究在研究視角、對象、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厘清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偏離背后的價值根源及其變動趨勢,有利于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努力推動解決群眾在生育養育方面的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信息內容深刻影響人的觀念與行為,對信息內容(及相關生產與傳播活動)進行治理,自古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擴散滲透,國家主導對信息內容的治理遭遇了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遷的挑戰。內生治理需求面對外部條件約束,開啟了治理實踐的調適進程并逐漸顯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本研究希望通過理論與實證分析,從治理的內在需求、治理的外部條件、治理的體系運行、治理的結構性矛盾、治理的現代化轉型等五個主要方面進行系統討論,呈現出新時代網絡信息內容治
本書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方法、文史互證法、語圖互文法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1842—1876年間《倫敦新聞畫報》(以下簡稱《畫報》)中的晚清中國人形象進行了綜合、全面、立體的研究。《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將新聞與圖像成功結合的周刊。自創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國人形象包括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葉名琛、廣州行商等官員,以及中國軍人和百姓。它以圖文的互釋、互補與背離,增強了人物形象的直觀性和可感性;以新聞觀察者和當事人等多重敘述主體的透視,結合嵌套性敘述,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與人物形象的
本書分析了輕罪案件程序體系化理論基礎,梳理了普通程序與速決程序關系,論證了輕罪案件適用速決程序的動因和限度。基于當前我國輕罪案件適用程序已形成多元發展態勢,本書對于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附條件不起訴程序進行了類型化具體分析,結合認罪認罰制度適用分析了輕罪案件適用程序的體系化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輕罪案件書面審理方式。總體上,輕罪程序治理任重道遠,既應重視案件類型多元發展適用程序,同時,也應注意程序之間的案件類型的交叉、重復問題。
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了1492-1848年間早期歐洲國家的現代化歷程,用情境、機制和動力的差異將現代化分為三波,嘗試用世界時間的視角重新看待大分流等問題。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認識歐洲國家現代化的理論框架。歐洲各個時期現代化的核心機制和因素存在共性:從因素層面來看,早期能夠較為成功推動現代化的條件是在強烈的外部沖擊之下,具備較弱利益集團和較強國家能力的國家,才有可能通過制度變革推進現代化;從機制層面來看,其核心機制為:外部沖擊→觀念變革與決策→動員→政策實施→富國強兵。 不同波次的
本書從醫療社會史視角探究19世紀英國以“免疫接種與隔離”為代表的天花防治舉措演變歷程。自18世紀人痘接種術傳入英國以來,以薩頓法和牛痘接種術為代表的醫學革新成為防治天花的新舉措。在英國政府、醫學界和民眾各種形式的參與下,19世紀英國天花防治幾經變遷,從以人痘接種、薩頓法、牛痘接種為代表的免疫接種為主演變為免疫接種和以萊斯特方法為代表的隔離并行,天花防治成效顯著。英國天花防治體現出醫學進步與傳統觀念的碰撞,中央政策與地方自治的權力調整,政府政策與民眾訴求的協調,形成漸進性、靈活性與獨特性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本書首先闡述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內涵、特征;其次,總結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發展歷程;再次,提煉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提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領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務管理者、心理咨詢者、教學創新者、專業研究者為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角色;最后,以實踐為指向,從學校、學工部、院系和高校輔導員自身四個角度闡述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培育路徑。
本書稿綜合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解釋學和發生學方法,充分體現專門史和跨文化研究特點,透過歷史資料回溯柏拉圖教育思想所植根的歷史文化背景,并聚焦于思想產生和演變的過程,重新發掘其教育思想的內核,從而評估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探索對當前教育的現實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現代轉化,形成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域外借鑒。本書稿主要分為八章:第一章系統梳理了柏拉圖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重新定位了柏拉圖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第三章精要論述了柏拉圖選定的教育對象,第四章詳細探討了柏拉圖凈化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