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原副所長、榮譽學部委員陳啟能學術研究的論文集結。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面較廣。對當代國內外史學的發展全面且有重點地進行了深入的評述和研究,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收錄文章20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史學研究的理論發展和改革進行闡釋;第二部分收錄15篇,對莫爾、康帕內拉以及年鑒學派等西方知名歷史學者和學派的思想進行透視,對第二次時間大戰后西方社會歷史學的發展以及在“后現代主義”等思潮沖擊之下西方社會當代歷史學研究發展的趨勢作出了判
本書為《形象史學》第二十八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形象史學”,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器物研究、圖像與形象、壁畫研究、地理圖像、考古札記等五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章符合學術規范,都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圓滿的論證和說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獻、圖像材料等豐富、可信。
本書稿是2012年湖北文理學院課題。 習鑿齒“博學洽聞”“史才不常”,著有《襄陽耆舊記》五卷、《漢晉春秋》四十七卷、《習鑿齒集》五卷,三書唐以后俱已散失。自清末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前二者予以輯校和注釋,本書在吸收前人成果首次對《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習鑿齒集》合輯為《習鑿齒文史合集》輯校,全文20萬字。所用《襄陽耆舊記》版本為上海圖書館藏宋襄陽太守吳琚刻于右漕司郡齋、明嘉靖間重刻的善本《襄陽耆舊記》,即所謂已佚的“郡齋本”。
本書對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以來,國家的發展道路進行總結分析,發現其規律和必備要素,如第一,具有建制性能力的國家;第二,易于流動的社會結構;第三,與當時的技術浪潮相適應的高質量經濟活動,第四,具有修復和保障上述三者持續存在的制度體系。這四個要素構成一個系統性的結構,對于國家的交替興衰起到了決定性的力量。對于一個成功的國家而言,無論其起點和路徑有何差異,其發展過程在以下特征上都是相同的:國家有能力保障最低限度的政治秩序,完成對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激勵、動員和目標設定,達到推動政治-經濟-社
丁是娥,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工花旦、正旦、老旦,唱腔婉轉、綺麗、多彩,自成一家。本書根據丁是娥口述的材料整理。內容共兩個部分:求藝篇擷取她藝術生活中的某些片斷綴合而成,記敘了童年學藝、滿師之后以及解放迄今的部分經歷,通過對人物和事件的回憶,反映了她藝術上成長的過程,并可窺見滬劇發展之一斑;談藝篇則結合她長期的藝術實踐,著重談了在《羅漢錢》《雷雨》《阿必大回娘家》《寄生草》和《蘆蕩火種》這幾出戲里塑造角色的體會,闡發了自己的藝術見解。
本書考察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認同,而是在非常環境中的群體認同。本書鎖定的歷史空間為清代的浙江省溫州府,研究的群體為明清易代之際的忠烈、遺民和新朝的合作者,嘉道時期社會危機顯現時的士紳群體,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監生集團,社會危機深化中的光緒朝地方官,強勢的西方文化進逼下的士紳群體,以及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草根讀書人群體。本項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溫州深陷認同困境或認同危機的群體之生存狀態,以及認同危機如何導向群體的行為選擇。在研究中盡量兼顧了群體認同的長時段結構因素和認同被激活的短時段情境因素,也
本書從哲學詮釋學和中西史學比較的角度,對中西古典時代著名的傳記史學家司馬遷與普魯塔克進行比較認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進行了論證。此外,本書又從古今相通、中西互鑒的旨趣揭示了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在歷史觀、人文觀和軼事觀三個維度的異同,以及對兩者在中西傳記史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社會歷史原因進行分析。本書認為對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傳記史學觀念的比較研究,不但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之,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在古典時代的中與西、哲學與歷史、敘事史與傳記史學的相互關聯中,探求中西傳記史學的特點,并在司馬遷和普
西周和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本書采取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不但對西周成周城和東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規模、結構布局、興廢年代以及東周王陵的分區和沿革進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還對周穆王西征、禹鑄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測景、王子喬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蘇秦事跡等重要問題進行現代闡釋。特別是對構成中華民族“文化根脈”性質的周公禮樂制度、《河圖》、《洛書》、《周易》哲學、《老子》哲學和儒家思想等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進行提煉解讀,從而把周代歷史文化
本書作者沿著秦人的遷徙軌跡,尋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線索,發現民間風俗和文化中殘留的秦人蹤跡,在對地理的尋訪、考察、辨析中,發現秦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一六國的偶然與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