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考察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認同,而是在非常環境中的群體認同。本書鎖定的歷史空間為清代的浙江省溫州府,研究的群體為明清易代之際的忠烈、遺民和新朝的合作者,嘉道時期社會危機顯現時的士紳群體,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監生集團,社會危機深化中的光緒朝地方官,強勢的西方文化進逼下的士紳群體,以及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草根讀書人群體。本項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溫州深陷認同困境或認同危機的群體之生存狀態,以及認同危機如何導向群體的行為選擇。在研究中盡量兼顧了群體認同的長時段結構因素和認同被激活的短時段情境因素,也
中國的歷史人類學是以歷史學為本位,采納人類學的理論方法為我所用的歷史研究流派。不同于傳統的史學研究,強調到歷史現場發現歷史和理解歷史。這種研究主要集中明清社會史領域,從家庭到鄉族、從信仰到禮儀、從族群國家、從社會結構到歷史過程無一不是重點關注的對象。近年來,隨著研究領域擴大,特別是考古和分子人類學的方法運用,使得歷史人類學拓展了對上古和中古史的研究。本書選擇一批發表在本刊的論文,是從不同的時間段和領域對中國歷史進行研究,體現了人類學的方法的多樣性,故而稱之為斜杠的歷史人類學。
本書以黃河中下游嵩山東麓的鄭州為敘述起點,以斯地彼域的原初聚落、中心聚落乃至城市文明軌跡流變綜合比較,將筆觸延展至其他河流文明,以此梳理、貫穿、歸納黃河文明的“多元與統一”的歷史演化。通過遠古區域性原生文明的再度書寫,在突顯中原區域文化的力量、作用、價值的同時,通過其他地域文化材料的鋪陳,突顯多域文化的原生、并進、交流以及最終摶合的事實。意涵“原初中國”的塑形傳續、確立,不獨在黃河、在中原、在鄭州,此域只是中國遠古歷史的核心單元,而非所有。
本書以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為始,以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劉娥為終,講述從公元元年至公元一千年間,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那些重要的影響者。在千年的風云變幻中,拋開“斷代”的常規思維,清空原來那些似是而非的認知,從社會形態、政治制度、民族遷徙與融合等多視角的連續變化中,回溯歷史,為更理性地認識過去和當下提供一種不同于教科書的視角。
本書從哲學詮釋學和中西史學比較的角度,對中西古典時代著名的傳記史學家司馬遷與普魯塔克進行比較認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進行了論證。此外,本書又從古今相通、中西互鑒的旨趣揭示了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在歷史觀、人文觀和軼事觀三個維度的異同,以及對兩者在中西傳記史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社會歷史原因進行分析。本書認為對司馬遷與普魯塔克傳記史學觀念的比較研究,不但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之,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在古典時代的中與西、哲學與歷史、敘事史與傳記史學的相互關聯中,探求中西傳記史學的特點,并在司馬遷和普
西周和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本書采取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不但對西周成周城和東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規模、結構布局、興廢年代以及東周王陵的分區和沿革進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還對周穆王西征、禹鑄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測景、王子喬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蘇秦事跡等重要問題進行現代闡釋。特別是對構成中華民族“文化根脈”性質的周公禮樂制度、《河圖》、《洛書》、《周易》哲學、《老子》哲學和儒家思想等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進行提煉解讀,從而把周代歷史文化
本書作者沿著秦人的遷徙軌跡,尋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線索,發現民間風俗和文化中殘留的秦人蹤跡,在對地理的尋訪、考察、辨析中,發現秦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一六國的偶然與必然。
本書以北宋史學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馬光的成長軌跡、人生經歷、社會活動為核心,講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這五個朝代的歷史變遷,以及與其休戚相關的北宋政壇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包拯、蘇軾兄弟等名臣的互動、恩怨與糾葛。 司馬光究竟是誰?是宋人眼中恤民愛民的司馬丞相,還是當代人悉知的頑固的守舊派、王安石變法的死對頭?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溫和敦厚的友人,還是堅剛勇毅的臺諫官、保守穩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壇的文正公?還是充滿局限的大儒、寬容政治的掘墓人?雖
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被譽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人橋”,這不僅僅是因為她主要的文學創作成就于中國大地,還因為她作為一名具有不凡的思想遠見的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在不同時期為支持正義東西方人文交流發揮了獨特而積極的作用。本書對上萬篇美國報刊對賽珍珠的新聞報道進行了收集、整理和遴選研究,按照“巨星隕落”“東風西風與大地”“中國不會亡”“中國最好的朋友”“博愛”“不滅的期待”等主題,發掘出以新聞資料為視角來觀察賽珍珠、研究賽珍珠的獨特價值,為了解賽珍珠、研究賽珍珠、評價賽珍珠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使
本書基于對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錄城堡、卡倫、營盤等駐防城的考古學調查、測量和勘探,結合中外文獻、圖片資料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證和研究。伊犁駐防城體系的發展歷經初建、高潮、完善、戰亂、重建五個階段。各城形制規整、特點鮮明,軍事防御設施完善。空間分布上呈現出“雙核心”布局,互為掎角之勢。伊犁河谷清代駐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導下,由各族兵員百姓共同建起來的,它們有效地穩固了邊疆局勢,維護了國家統一。以此材料和史實為本,作者還就城市考古學、城市形態學、“中心地”、邊疆理論、“新清史”等理論范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