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坦蕩蕩”和“萬方安和”兩處遺址位于圓明園西部,皆屬圓明園四十景之一。2002~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這兩處遺址進行了考古勘察和發掘,并將全部考古成果匯集成本書。書中詳細敘述了“坦坦蕩蕩”遺址建筑群和金魚池基址,以及“萬方安和”遺址主體建筑“卍”字軒大殿基址等的形制與結構特點,并對兩處遺址的歷史沿革作了概述,對出土器物進行了分類和斷代探討。從而為全面了解和認識圓明園的歷史,進一步做好這處大遺址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學價值的實物參考資料。
科學認知村鎮聚落的空間形態類型,是開展“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鄉村建設活動的前提。本書以復雜系統理論為基礎,剖析村鎮聚落空間形態的區域差異性與關聯性表征、內涵與機制,提出村鎮聚落空間譜系的概念內涵與構成框架;從體系和個體兩個尺度,揭示村鎮聚落空間譜系的主要構成要素,建立村鎮聚落空間譜系的數字化建構路徑;通過構建多因素空間耦合模型,分析村鎮聚落空間譜系的內在機理,提出對村鎮聚落空間規劃實踐的借鑒和啟示。
本書從中西比較視角考察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的演化歷程,研究地域聚焦非洲、歐洲、西亞、南亞和東亞,從早期石核-石片技術、阿舍利技術、勒瓦婁哇技術、發展的石核-石片技術、石葉技術、修背細石器技術、細石葉技術、小型兩面器、研磨石器和磨刃石器等多個方面開展比較研究。本書揭示出舊石器時代舊大陸“多元一體”的石器技術演化格局,并從技術創新、文化傳播、生態適應與社會邊界機制探討了舊大陸“多元一體”技術格局的形成原因,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東亞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的演化歷程。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背景下,我國鄉村聚落轉型重構迎來了新的契機。本書旨在解析我國鄉村聚落個體轉型重構的內在規律機制,探索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轉型發展模式、路徑與規劃設計優化方法。通過建立鄉村聚落轉型重構典型樣本庫和數據庫,按照“重構特征—動力機制—發展模式—空間優化”的研究思路,提煉和發掘鄉村聚落空間重構規律及動力機制,提出空間優化模式與策略,嘗試運用數字化模擬提升規劃設計效率與科學性。
傳統村落是一種典型的鄉村聚落,文化和旅游產業是推動傳統村落乃至鄉村地區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本書以北京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基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綜合運用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管理學、旅游管理、文化管理等學科的理論,運用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了北京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
鴨池河為烏江流域之一段,地處貴州中部,位于貴陽市清鎮市。河水穿山東行,劈出峽谷天險。河上建有東風電站大壩,將河水一分兩段,高峽出平湖,緊靠東風電站下面便是鴨池河老街。全書分為紅色足跡、光輝歲月、歷史傳聞、風土人情、特產美食五個篇章,記述了鴨池河深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底蘊和淳樸的人文風情,隨著歲月的腳步,它已凝聚成艱苦創業的歷史豐碑。本書征引材料可靠,條理清晰,敘述嚴謹,具有較高的地方史價值,亦對中國革命史的宏大敘事具有拾遺補闕的意義
本書以國家發展的目的應該是讓各階層公民都過上更美好、更富裕及更幸福的生活為主旨,從普通民眾視角入手,將地理、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領域內容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講述了美國如何在一片荒蠻之地上從13個殖民地起家,到獨立革命建國 ,再到一戰后成為世界強國的發展進程。
在這本別開生面的訪談錄中,瑪麗亞-露西婭·帕拉蕾絲-伯克通過與九位引領了新史學寫作的學者的對話,探討了歷史寫作的新路徑,考察了所謂新史學的特性。在一系列的訪談中,阿薩·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羅伯特·達恩頓、卡洛·金茲堡、杰克·古迪、丹尼爾·羅什、昆廷·斯金納、基思·托馬斯和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就他們的主要著作以及他們與其他重要史學家和理
◎ 他是數學家,創立了博弈論。 ◎ 他是計算機科學家,是電子計算機之父,今天幾乎所有的計算機都是根據馮·諾依曼體系結構設計的。 ◎ 他是物理學家,提出了馮·諾依曼意識假說,是提出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的鼻祖。 ◎ 他是氣象學家,是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 他是生物學家,其元胞自動機理論為DNA 的發現打下了基礎。 ◎ 他是曼哈頓計劃的重要參與者與領導者,為原子彈的研發做出了較大貢獻。 …… 愛因斯坦顛覆了我們對時間、空間和引力的理解,哥德爾在形式邏輯領域具有革命性貢獻,但認識他們三位的人都指出,馮
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生,本就是需要破解的謎團。
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式的迷人傳記!人都是靠秘密運作的,如果把這個秘密說出口,我們就無法生活……她在與第一任丈夫阿奇的婚姻破裂后,失蹤的11天是失憶還是報復性的策劃?她曾經在托基藥房從事過配藥工作,這位毒理專家設計的驚喜有哪些?作為女兒、妻子和母親,她又經歷了怎樣的打破性別桎梏的人生?
她與周遭格格不入,總有一種做自己的沖動。正是寫作,幫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