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德國浪漫派開創者施勒格爾的唯一一部小說作品,被視為浪漫派最大膽的小說實驗。這部小說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定義男人(朱利葉斯)與女人(盧琴德)之間的關系,并且含蓄地對比其與啟蒙運動的態度。小說混合了書信、寓言、雙關語、象征、幻想、愿景、對話、自傳、散文詩等多種形式技巧,代表了一種試圖從形式上反映自然的豐富和混亂的嘗試,以及反映宇宙中存在極其豐富的不同形式的嘗試。小說的結構大致如下:前六部分展示了主人公朱利葉斯的形象;中間的核心部分展示了朱利葉斯如何成為現在這樣的人;后六部分預示著
本書稿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書稿中簡稱為慢病)的防治為主體,以筆者的臨診心得體悟為補充,梳理了現代疾病譜中常見的慢性疾病。全書分為上、下2篇,共8章。上篇為常見慢病實踐,內容涵蓋了4大類26種疾病,均選自筆者臨證中療效確切、體悟深刻的疾病醫案,包括完整的臨診記錄、中醫診療與辨治思路分析,部分醫案還配有常用驗方的解讀,幫助讀者對這些疾病的診治有全面且盡可能深入的了解;下篇為常見慢病診療心法,以筆者對各類慢病的防治理念為主要內容,包括對疾病自身的新認知、對診療方法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安全用藥方面
蔣伯潛《校讎目錄學纂要》是一本校讎學、目錄學的入門讀物。校讎、目錄今人多分為兩門,但由于作者秉持廣義的校讎學觀念,所以該書將二者合為一編。書中介紹校讎目錄學自漢代至近現代的發展歷史,以及主要目錄類型,并詳細介紹了校讎目錄學的工作步驟,次序井然,敘述簡明,非常便于一般讀者學習校讎目錄學知識參考使用,而且對一些重要問題,作者頗能博采眾說而加以裁定,觀點鮮明,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是經典與解釋輯刊第64期。本期論題是歐洲歷史上的世俗化之爭。現代歐洲的形成,常常有一種說法,即所謂世俗化的過程。關于這一進程,著名的思想史家洛維特認為,現代化的進步學說將神話中歷史的實現模式進行世俗化并加以實踐,但這是一種偏離,是一個危險且前所未有的幻象。這個判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引起布魯門伯格的反對。布魯門伯格在《現代的正當性》中極力證明,現代的進步概念,并非洛維特所謂終末論的現代版本,而是呈現出一種在內在于歷史的運動過程,是一種逐漸出現的整體的進步觀念,并非超驗式的超越,此即現代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困境破解與實現路徑研究”(20BJY110)的結項成果。如何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國民共進基礎上企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學界與業界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本書深入剖析民營資本進入后國有企業內部權力變化所導致的不同參與主體間的利益關系調整與重構,挖掘民營資本進入后,公司治理轉型過程中國民共進的形成機理與規律。在深入調研、實證檢驗與案例研究基礎上,綜合運用比較制度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定性比較分析、計量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異質性資本參與企業混合
本書旨在關注文化產業領域最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分為創意營造、文脈賡續、活化利用、魯韻非遺、元宇宙紀、二次元界和營銷新境等部分。其中創意營造涉及文學資源的數字化發展策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營造、最美書店等。文脈賡續和活化妙用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敦煌文創、博物館文創、《紅樓夢》產業化、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考古時尚化和“國潮”流行風等。魯韻非遺主要聚焦山東非遺項目的現代生活應用,從制香、制筆、紙鳶、蹴鞠到商河老粗布,探究它們在當下大放異彩的秘密。元宇宙紀聚焦當下引人注目的元宇
閱讀障礙抑制個體認知發展。總結近百年關于閱讀障礙的研究發現,閱讀障礙的成因依舊存在爭議。研究者達成共識的是視覺因素在閱讀障礙的成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視覺擁擠效應作用尤其明顯。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發現,閱讀障礙兒童受視覺擁擠效應的影響比正常兒童大。與拼音文字不同,漢語是由漢字與漢字緊密排列組成的密集文本,讀者閱讀時需要依賴更多的視覺認知資源。因此,漢語閱讀中視覺擁擠效應是否更強,漢語閱讀障礙兒童受視覺擁擠的影響是否更大?視覺擁擠效應是否也是漢語閱讀障礙的成因呢?漢語閱讀障礙的研究才剛起步,其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挖掘整理,本書發現了大量的、有深度的思想素材。基于這樣的前提,本書試圖探索一種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思想體系,并將其作為本書的闡釋目標。研究發現,儒家的管理思想以“與民同樂”為目的、以“正名復禮”為方法、以“仁心仁政”為原則、以“有恥且格”為標準;法家的管理思想以“王霸天下”為目的、以“以法治國”為方法、以“抱法處勢”為原則、以“令行禁止”為標準;墨家的管理思想以“興利除害”為目的、以“以利導民”為方法、以“兼愛相利”為原則、以“互惠互利”為標準;道家的管理思想以“
本書在財富分層的視角下研究了住房資產、財富效應對特大城市居民獲得感的影響, 構建起了“住房資產--財富效應--獲得感”這一住房影響社會不平等的作用鏈條, 較為系統地論證了新時代中國特大城市住房分異成為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和重要標志的作用機制, 并以財富效應為切入點分析影響居民獲得感的作用路徑, 超越了以往社會學界住房差異影響居民地位認同、幸福感、公平感這一簡單的鏈條。
如何突破功能主義的宏大與解釋主義的日常二者敘事邏輯的不相符、治理主體的“有名無實”(整體與個體的背離)、嚴密的行政規劃與理性設計(計劃規訓與自組織生長間的異化)等研究壁障,就成為建構新時代學科治理現代化理論框架的關鍵所在。本書將突破已有研究存在的缺憾,將確證學科治理的法律屬性與權力來源,專注于現有治理體系的執行能力考察,并把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納入學科治理機制的框架內予以關照,以構建既在理論層面有強的解釋力、又在經驗層面表現出很高的契合度的理論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和提出“以共治求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