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指出, 該領域的變革也是啟蒙運動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 從路易十四到拿破侖, 從加拿大到加勒比海和印度, 法國軍隊恰恰是舊時代少數將進步思想融入實踐的團體之一。在這里, 系統化的軍隊紀律、軍中“兄弟幫”、軍人英雄主義、保護傷員的原則等第一次出現; 在這里, 與制服、武器、戰術、訓練和醫學有關的思想和實踐在思想啟蒙下不斷革新。如何以人道、同情和文明的方式進行戰爭, 不再局限于凡爾賽宮, 也不再局限于陸軍、海軍, 哲學家、藝術家、醫生、數學家和工程師, 這些
本書以時間為線,選擇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對于中國近代歷史走向有深遠影響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國近代史。作者試圖打通清末民初,從“中國現代性”的全新視角出發,講述中國近代史,把中國近代史從王朝統治史、沒落士大夫、“軍紳”官員和激進的民族主義者的敘述視角中拯救出來,還原一部民眾的歷史。
本書是宋史研究專家顧宏義教授的最新力作, 全書以北宋遼時期, 十個重大國務事件的實錄為切入點, 深入剖析北宋遼時期, 宋朝的內政外交的情況變化, 社會背景, 民族矛盾和對國力國策的影響。全書洋洋十多萬字, 再現北宋一代國務風云。本書尊重史料和事實, 所述內容均有文獻一句, 不戲說不衍生, 是歷史讀物中極為客觀。中正的斷代史讀物, 是熱愛歷史的讀者真實、可靠的讀本。
周力, SMG五星體育首席編輯,評論員,周力工作室制作人。本書為周力的微信公眾號”老周望野眼“的文章精選集。作者為上海”建筑可閱讀“大使,多年來致力于上海城市歷史的挖掘,尤其是街區、建筑、海派藝術、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微觀歷史。其作品發表于公眾號上,本書精選其有關海派城市考古、城市行走和建筑可閱讀等主題的文章,并配以作者在行走中拍攝的現場照片以及歷史照片,以圖文方式展示上海的各類老建筑、特色街區、大街小巷的歷史和人文風情,展現近二三十年來上海巨變中的歷史瞬間。文章內容多為探究一座地標建筑的
盧偉如,一九一九年十月生于廣東省惠陽縣新圩鎮約場村。一九三七年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惠陽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一九四一年在著名的搶救香港文化人士的“秘密大營救”中任惠州秘密聯絡站站長。一九四二年加入東江縱隊,任大隊政治委員、支隊長、江南指揮部指揮員等職。一九四六年六月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后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調至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三縱,先后任步兵副團長、炮兵團長,參加了許昌、開封、洛陽、濟南攻堅戰以及淮海、渡江、舟山等戰役。一九五一年任華東第三炮校訓練部部長。一九五二年赴朝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頻繁,競爭和沖突也前所未有地激烈,形成了充滿張力的文化場域。本書從中日文人交往的角度,考察作為“文化中國”的中國形象在這一場域中如何被書寫、如何越境、如何被建構與重構,由此發掘出文化圈大傳統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與轉化。“文化中國”形象的越境書寫和傳播,既展現了兩國文人對各自國家所面對的獨特問題的思考,也體現出他們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和一國中心觀,在區域文化共同體的大視野中對東亞文化傳統之現代轉型這一共同問題的探索,既揭示出東亞文化在面對西方文
“蹉跎歲月似夢煙,人生六十彈指間”,《甲子往事》以質樸平實的語言記錄了作者從孩提時代到退休為止苦難奮進60年的足跡,是其對不同人生發展階段和中國改革開放、發展變化的一個側記。全書共分十篇,既有作者對苦難天真的兒時生活的溫潤回憶,也有作者對艱苦拼搏、砥礪奮進的學生時代的真情回望;既有作者對秘書工作、對36年建設銀行大變局的深切體悟,也有作者對父母和親友的無盡思念。崇高的家國情懷與偉大的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帶給我們別樣的感動、共鳴、勇氣和干勁兒。
本書以風度風華風骨風流分類,以生動淺顯的筆觸向讀者講述了顧毓琇、周有光、高士其、周培源、蔣光慈、梅汝璈、張岱年等二十多位出生于19001909年之間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的生平、學識、才情、智慧、道德和擔當,啟迪讀者如何做好人生選擇,如何實現人生理想。
本書是“申光計劃”叢書之一, 是著名音樂家、指揮家曹鵬的個人傳記。全書書分為五部分, 按時間線索敘述了曹鵬從江南少年長成音樂大家的故事。第一章“投身戰火的理想之路”, 講述20世紀30年代-40年代曹鵬作為一個少年投身革命的經歷; 第二部分“臥薪嘗膽的錘煉之路”講述20世紀50年代-60年代, 曹鵬開始追逐音樂夢想; 第三部分“拳拳之心的踐行之路”講述20世紀60年代-21世紀, 曹鵬深耕音樂事業, 逐漸成為一代音樂大家; 第四部分“走向世界的弘揚之路”, 講述20世紀80年代-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