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紀念魯迅與左聯相關人物活動的專輯, 特設“魯迅與左聯“專欄, 邀請海內外學者就魯迅與左聯相關人物, 如馮雪峰等撰寫相關論文, 深入挖掘左聯的相關歷史和事件。本輯還包括”燈下漫筆“”魯迅同時代人研究“”魯迅作品研究““史料·辯證”“魯迅與期刊”“讀書雜談”等專欄, 從不同角度, 不同側面反映了目前國內外最新最前沿的國內外魯迅研究狀況。整體來說, 本書研究內容豐富, 研究課題富有新意, 史料翔實、論述嚴謹, 學術價值比較高。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著名思想家、著名詩人。唐永貞元年,意氣風發的貴族子弟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史稱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紹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又貶為柳州刺史。后病死于柳州任上。雖然柳宗元一生中的大部分歲月都處于抑郁不得志的狀態,但是他不僅勤于著述,也關懷民間疾苦、清正為官。本書以生動的文學語言講述了柳宗元在困苦環境中成就杰出文學偉業的曲折經歷。
本書內容包含:希臘——世界文明之源;雅典;奧林匹亞;德爾斐;科林斯;厄琉息斯;埃皮達魯斯;斯巴達;邁錫尼;皮洛斯;克里特島與克諾索斯;提洛島;林佐斯;羅得島;特洛伊;帕加馬;哈利卡那索斯等內容。
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是秦始皇、項羽、劉邦和漢武帝這些有名的歷史人物生活的時代,他們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但和他們同時期生活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呢?秦漢時期的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生活、如何爭吵的呢?原來古人們同樣會在意自己的口腔問題,美酒也是每頓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品……柿沼陽平的《古代中國的24小時》將秦漢時期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凝練為一天24小時的活動記錄,生動地捕捉了兩千年前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面貌,細致地描繪了屬于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作者作為一名中國歷史研究專家,參閱了大量20
本選題擬創作為一部讀性較強的學術性傳記。充分關注關于張之洞研究的新成果,并在創作中對此作妥適、合理的借鑒,同時更追求將寫作過程作為研究過程,在書稿中呈現出作者的學術創新和亮點,較高程度上保證了學術質量。寫作中強化傳主與時代、社會的有機融通,以及其人“社會”和“人文”兩大方面要素的有機融通(關于這一點,以往傳記中存在明顯不足)。在對傳主主要經歷做到不失相對全面的脈絡性交代的同時,更凸顯在其“節點”性關鍵事項的較細展開,避免散點過多的平鋪直敘。在篇章結構、標題設計、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比較具有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
該書利用明清傳統文獻、傳教士日記、自傳、談話錄,各國使節的回憶錄以及清代檔案,探尋了從明朝建立至清朝鴉片戰爭前的幾百年中,西洋物質文明在中國的傳播過程、社會各階層接受情況、西器東傳對中國近代文明的影響以及中國史書對西器東傳現象的關注和書寫等問題。本書闡述的西器分為軍事武器、交通工具、生活用品、藝術物品、科學儀器、圖書六大類。著作分六章,梳理代表西洋物質文明的六類西器在明清時期在中國的傳播過程、社會各階層的接受情況,探尋了西器東傳對中國近代文明的影響和中國史書對此的關注與書寫問題。書稿編寫主
本書主要以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的重點人物為經緯,挖掘和展示她們的不同身世、獨特經歷、非凡品性、絕世才情,道不盡她們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人世滄桑,寫不完她們的錦心繡口、傳世美篇、金句警言,尤其關注才女與名士之間、才女與才女之間的文學交游和她們的“朋友圈”,演繹“才”與“情”的交織、“才”與“命”的沖撞,破解業界歷來有爭議的節點和迷案,可以視為明清江南才女的文化標本。 本書采集了許多異常珍貴的才女文化史料,并有不少新的發現,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對專業領域不無文獻研究價值;而對江南傳統文化
作為大唐王朝最主要的開創者, 李世民有諸多可圈可點的非凡經歷。十八歲隨父起兵, 二十六歲平定天下, 二十九歲登基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征戰無數, 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勢力, 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起兵反隋到玄武門之變到開創大唐盛世再到晚年的無可奈何,李世民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開創了任何一個帝王都夢寐以求的時代, 同時也演繹了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愿演繹的歷史。讓我們一起走進唐初的刀光劍影, 走進貞觀盛世的興盛繁榮, 走進李世民的內心深處, 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