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個文化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作為整體來闡述遺產保護新理念及其與當代中國民俗學的內在關聯和價值同構。遺產保護新理念,一指遺產保護的新理念,二指遺產保護著新理念,即遺產保護的間接對象和終極目的是新理念。所謂新理念,就是以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為基礎的現代文明理念,也就是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所謂文明的內在精神或內在的文明,“外在的文明易取,內在的
本書選錄《史記》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讀。以《史記》文本為中心。文本的細讀,是書稿的中心內容,保證我們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實性。讀者只有在文本的細讀中,才能穿越歷史的時空,真切地體驗、感受和把握歷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我們一方面,重視字詞句與名物制度的訓釋,力求精要、準確、明白;另一方面,更進一步地深入發(fā)掘文本的義理思想;力求把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義理研究的方法較好地結合起來。
本書主要依據的資料有英國外交部遠東檔案、英國共產黨、工黨的歷史檔案以及倫敦馬克思紀念圖書館保存的援華會檔案, 國內外報刊1937-1950年間對援華會的報道, 該運動國內外親歷者的回憶錄、日記等文獻, 通過文獻法、階段劃分法和比較法, 首次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援華會演變的歷史, 追溯了其在不同階段的活動和變化, 分析了其內部矛盾產生的起因和造成的后果, 討論了全英助華聯合總會與援華會的關系, 深入探討了援華會產生的動因、歷史分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特別是援華會與共產國際、英國政府及政黨、中
本書為《形象史學》第二十六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形象史學”,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器物研究、圖像研究、地圖研究等四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章符合學術規(guī)范,都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圓滿的論證和說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獻、圖像材料等豐富、可信。
1417年,英格蘭軍隊在諾曼底登陸,百年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重燃,法軍節(jié)節(jié)敗退,在接下來充滿戲劇性的30年中,英國人逐漸控制了北起諾曼底、南抵盧瓦爾河畔的廣闊地區(qū),在法國國土上建立起一個英格蘭人的王國,將法國的王冠置于英國人頭上,然而,曾經擁有壓倒性優(yōu)勢的英軍卻在短短12個月內分崩離析,1453年時,英格蘭人在歐洲大陸僅剩加萊一處落腳點。本書的作者將帶領讀者重讀百年戰(zhàn)爭最精彩的30年,通過史詩般的戰(zhàn)斗、曲折的情節(jié)、形形色色的人物,探究讓雙方局勢逆轉的原因。這里有力挽狂瀾的圣女貞德、第一任和最后一任來自英格
《成為蘇東坡》是作家趙海峰全新的歷史傳記作品。與此前他的歷史的沸點專注考察一個歷史時期的作品不一樣的是,此次作家把筆墨集中在了蘇軾身上,在對蘇軾蒼茫一生的追述中,終又把一個處于變革和固守糾纏中的北宋中期呈現在讀者面前,實現了與此前歷史的沸點系列的某種匯通。
蘇軾的一生是官員和作家這兩種身份互相交織的一生,也是大江南北游歷體驗的一生。趙海峰在《成為蘇東坡》中再次為讀者梳理蘇軾所經歷的這些坎坷起伏時,所緊貼的主線是蘇軾那些被太多
本書糾正了魯迅的妻子許廣平、弟弟周作人等人對魯迅的不實回憶, 曾以《魯迅回憶錄正誤》為書名出版, 是魯研界的名著, 是作者在魯迅的學生、朋友, 被許廣平稱為魯迅研究“通人”的馮雪峰的指導和幫助下寫成的。1979年出版后, 為學術界所矚目, 書中的一些結論被魯迅的傳記作者們普遍接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央黨校“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項目組特約請二十多位國內學界專家對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予以深入解讀,闡釋其古典涵義如何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相結合,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新時代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她善用權術,從臨朝稱制到太后稱帝,她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帝王夢。盡管人們對她褒貶不一,但她執(zhí)政年間,社會經濟發(fā)展較穩(wěn),為開元盛世的到來打下了穩(wěn)固的基礎。 本書詳細闡述了武則天傳奇的一生,主要分為初入宮廷、再次入宮、廢王立武、二圣臨朝、肅清左右、太后稱制、女皇歲月和退位去世八個篇章,涵蓋武則天內心轉變及其執(zhí)政期間政治、歷史、文化和經濟發(fā)展的歷程。
本書從考古學角度出發(fā),利用大量出土文物與考古資料,重點論述了中國古代陶瓷與各類文化之間的關系及科學內涵,如古代陶瓷與舞樂文化、古代陶瓷與茶文化、古代陶瓷與喪葬文化、古代陶瓷與宮廷文化、古代陶瓷與建筑文化、古代陶瓷與中外文化交流等,旨在說明古代陶瓷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輝煌,以及對人類文化與眾不同的突出貢獻。這是中國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根基。全書撰寫體例科學,論述嚴謹,行文流暢,圖文并茂,是一部難得的關于中國古代陶瓷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型研究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