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吸取幾十年來敦煌學界的研究成果,用十個章節,從敦煌藝術中提取佛教藝術、人生道德、天文地理,敦煌人的民俗風情、游樂活動等關鍵詞,以及敦煌莫高窟在近代被發現、被詐騙、被盜竊,導致文物流散的歷史,用通俗化的文字和豐富形象的圖片,全面介紹敦煌文化。
本書介紹了歷史上的紫禁城里的房子、房子里的人與事,以及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文化底蘊的博物院之嶄新面貌。
55天、70個城市、百多處文化遺址,20000 多公里,這是“歷史文化行者”郭建龍的一場印度5000 年文明歷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蓋了印度全境。 在這兒,郭建龍遇到了無數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師、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漢,與他們一起睡過車站.吃過飯,說笑過、開心過、打鬧過,在城市、農村、風景之間穿梭。 他一邊重溫印度偉大的歷史文化,一邊切實體會著印度的當下,在歷史與現實間反復穿越,從印度歷代王朝的興盛與更替到紛繁多彩的各種宗教在印度的生發入手,以政治、經濟、歷史等
一個人,一輛破單車,一個二手馱包,26 天,2000 多公里,從一次“搶劫”開始,在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土地結束,越過草原、荒漠、高山與湖泊,橫跨蒙古國,追尋偉大游牧民族的遺跡。 “歷史文化行者”郭建龍在茫茫草原間孤獨騎行默默凝望千年的遺跡,走過成吉思汗苦澀的童年和勢不可當的征服路,走過蒙古帝國的繁盛與衰落,走過蒙古的昨天和今天。 在書中,他不僅用文字與照片記錄了沿途的瑰麗風景,并且帶領讀者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過的、已經消失的和繼續生存的民族,在這獨一無二的人文之旅中感受思想的激
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4 個多月時間,5個國家,70 多個城市和文化遺址。這是“歷史文化行者”郭建龍的東南亞考察之旅。 和很多中國讀者一樣,郭建龍在最初的探訪中,發現東南亞這個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特殊區域,雖然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談論之中,但是,我們對這片區域里的國家歷史竟然近乎一無所知。在經過 4 個多月的考察,無數次的奔波、交流、體驗和資料查閱之后,郭建龍梳理了這個區域的歷史、發展邏輯以及歷史上與中國既陌生又不得不保持接觸的特殊關系。《三千佛塔煙云下》就是郭建龍呈現給中國讀
本書為讀者介紹了唐宋八大家中每一位成員的生平,可以讓讀者更有趣、更真實地了解這八位名家的逸聞趣事,同時激發讀者學習他們作品的興趣。并配以經典文章及自創繪畫,讓讀者在了解各位名家的奇聞趣事之時,也能品味中華文化中的“古文”之美,有助于讀者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書講述了一個跌宕起伏的真實故事:德國吞并奧地利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如何在最后千鈞一發之際逃亡倫敦。 1938年3月,德國軍隊跨越邊境進入奧地利,隨后希特勒將這個國家納入第三帝國的版圖。許多猶太人早已聞風逃離維也納,但是他們之中最有名的一員卻選擇留下,拒絕離開故土——時年81歲的弗洛伊德早已身患癌癥,卻依然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 但是與弗洛伊德關系密切的多位知名人士深知情況危急,于是他們開始通力合作,試圖說服弗洛伊德離開他深愛的維也納,移民英國。在這群人當中,有擔任國際精
李文華院士是國際知名生態學家,在林學界、生態學界和資源科學領域享有盛名。本書記敘了李文華院士根據環境條件、科學發展和國家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研究方向和目標的學術成長經歷——從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研究,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再到生態農業復合系統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最后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范疇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展現了他求真務實、鍥而不舍、勇于創新的科學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優秀個人品質。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遺產,傳統節日究竟該怎么過呢?《傳統節日就是這么有意思》以樂樂和小兔子一起過節的故事為線索,從節日來源、節日傳說、特色美食、傳統習俗、科學知識、節日漢字、經典詩詞、俗語諺語、兒歌童謠、親子活動等板塊,趣味講解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和臘八節共十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孩子們既能從中了解關于傳統節日的許多知識,又能體驗到豐富又有意思的節日活動。著名人文科學學者、中國民協原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教授對本書嚴謹審定、傾情推薦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僅有的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與三國文學中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讀者了解三國歷史與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